《光的行进》教案(通用2篇)
时间:教案网
《光的行进》教案(通用2篇)
《光的行进》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找到光源,并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能够对光是怎样行进的提出假设。
3、能够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
科学知识:
1、了解什么是光源以及光源的种类。
2、知道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初步了解“小孔成像”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2、感受到光学世界的神奇与奥妙。
二、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光的直线传播。
三、 教学难点:通过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进一步验证光的直线传播。
四、教学准备:手电筒、三张带孔卡纸(两人一组)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朗读单元小诗,问:单元小诗中写的究竟是谁?
2、谈话:光与我们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同学们对它也并不陌生,请谈谈对于光与色彩你都知道些什么。
(二)、认识光源及其分类
1、提问:光从哪里来的?你知道哪些发光物体?
2、学生交流。(师把学生的汇报板书,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物体是否都是自己发光)
3、小结:我们把这些能自己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4、学生活动:把这些光源进行分类。
5、介绍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冷光源和热光源、生物光源。
(三)、初步认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谈话:光源发出光后,是怎样行进的?(板书课题)
2、生看书上17页的图进行推测、举例,交流。(可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
(四)、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谈话:刚才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你们的想法对吗?怎样验证自己的观点?
2、引导学生讨论设计方案:怎样做这个实验?需要些什么材料?(拿什么做光源?)要注意些什么?(也可建议学生参考文中插图)
3、学生分组实验,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五)、初步认识小孔成像现象
1、谈话: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什么呢?请同学阅读课文 18页的相关内容。
2、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图解释)
3 、指导学生动手尝试小孔成像实验。
(1)学生阅读资料,了解制作过程。
(2)师指出注意事项。
(3)学生分组活动,交流,评比。
(六)、巩固总结
1、提问:今天科学课上,你们研究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教师总结。
(七)、课后拓展
师:实验中我们发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在水中怎样呢?请同学们回家设计实验进一步展开研究。
《光的行进》教案 篇2
教学内容: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
教学目标:
1.学会做小孔成像的实验盒,并能够用语言和简图解释小孔成像的实验;
2.了解什么是光源以及光源的种类,知道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感受光学世界的神奇与奇妙。
教学准备:
教师——抄有单元小诗的小黑板、有关光的教学图片、手电筒、蜡烛、小孔成像道具。
学生——手电筒,三张带孔卡纸(两人一组)、制作小孔成像盒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认识光源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朗诵一首优美的小诗,好吗?
小黑板出示单元小诗,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2.问:“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
学生猜猜。
3.光与我们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对于“光与色彩”方面的内容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学生谈谈关于光与色彩都有哪些了解。
4.你知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会发光?我们怎样给这些光源分类?(我们可以把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二、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1.从我们看到的现象中,猜一猜,光是怎样行进的呢?
2.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进行推测、举例,交流。
3.这只是我们的假设,有什么办法来证明你们的观点呢?
师生讨论实验方法和要点:怎样使手电筒的光穿过所有纸板中间的孔照到墙上?
4.出示材料,小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
5.交流:你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实验说明了什么?
(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三、研究“小孔成像”
1.讲述: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18页的内容。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2.教师演示“小孔成像”实验,在屏幕上投射出蜡烛火焰的倒像。
3.指导学生做小孔成像实验。
(1)学生阅读资料,了解制作过程。
(2)师指出注意事项。
(3)学生分组活动,交流,评比。
4.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指导学生画出小孔成像图。说出光的传播规律。
四、总结拓展
1.今天科学课上,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实验中我们发现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那光在水中是怎样传播的呢?请同学课后去探索!
五、布置作业
指导完成《科学习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