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通用2篇)
时间:教案网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通用2篇)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还和液体的性质有关;改变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在这个液体中的沉浮状态。
过程与方法: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问题—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科学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会合作的愉快。进一步培养探究科学的兴趣,主动在课外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引出研究问题,从而明确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准备
天平 、烧杯、马铃薯、量筒、味精、糖、食盐、蜡烛、钢匙、火柴、塑料小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马铃薯)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物体吗?
2、科学家把它叫马铃薯,这节课我们不研究马铃薯的营养、种植等问题。只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个问题:那就是马铃薯放入水中后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板书: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比较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并分析原因。
1、(把大中小三个马铃薯)谁来说说把它们放进水里,会怎样?还有别的想法吗?到底谁的推测是正确呢?对!我们来试一试。(分别入三杯水中)这是怎么回事?我们交换放再试试(交换马铃薯)你们想想,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一边的水浮力大,另两边的水浮力小呢?你们怎么知道的?你们认为这些说法哪个最有道理,讨论一下。你们怎么知道水里肯定是盐的?那我们来检验一下好吗?怎样检验?(板书方法)
2、这些方法,你们认为哪种最好,评价一下。在没有弄清这水槽的水前,不能轻易用尝的方法,也许有毒,也许不卫生。
3、那我们用什么材料呢?(请三位同学上讲台分别取三种水加热,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实验结果)白色的粉末肯定是盐吗?除了盐,还有哪些物质的粉末也可能是白色的?
三、用实验来验证猜测。
1、马铃薯放在含有某种物质的水中会上浮,你们想亲手用自己认为的物质试一试吗?(先讲实验要求,再按自己组的猜想上讲台领取材料)
2、学生分组实验,放自己的实验材料,搅拌。
3、为什么在水里加入可以溶解的物质后浮力会增大?
四、通过实验验证盐水与清水哪个轻哪个重?
1、什么重量有区别?怎么才能知道?要比较得直观科学,还是用天秤称。
2、(出示天平),怎样称?(出示两杯水)这样行吗?(板书:同体积)对,要取同样多的水,为了准确,我们用量筒来取三种水(介绍量筒)。看到了什么?(板书:浓盐(糖、味精)水重、清水轻)
3、现在大家能解释为什么马铃薯在浓盐水中就浮起来呢?
4、小结:物体的沉浮与所浸的液体有关;改变液体的性质(往水中加盐、味精、糖等),可以改变物体在这个液体中的沉浮状态。(板书:同体积越重的液体越容易让物体浮起来)
五、课外拓展
老师刚才还看到有的同学把勺子放在盐水中试,有谁的勺子浮上来了?没关系,我相信你们在课后一定会找到能使勺子浮起来的液体。希望下节课能听到好消息。
板书: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清水 轻 沉
同体积 糖水
盐水 重 浮
味精水
同体积越重的液体越容易让物体浮起来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 篇2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是我上的三年级上册的一堂科学课。在这一节课当中我经过数次的琢磨和总结,我认为这一节课是很值得好好的思考和探究的。因为我这一节课是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思考和总结当中,把课一节一节的上好上优的。并且在这一节课当中我不但修改了本课的教学结构,而且不断提升了自己对科学课教学的新理念。回顾前后教学,成功之处主要有这样几点:
1、着眼细节,体验“新课标”,给科学探究“把把脉我一开始设计这节课时,在教学设计理念中虽然也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液体变化也会影响物体的沉或浮,可是在整个教学环节安排时,我仅落脚在注重知识层面的环环紧扣和思维逻辑的严密性上。而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去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的习惯,如何利用每一步“教学”去挖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深刻内涵,我却没有考虑、落实进去。可想而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弄得学生实验起来“你争我夺”,场面虽“热闹”。可是学生不对实验进行细心观察,深入思考,获得实验的科学素养。这就给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然而在课后我就立刻找来有关科学新课标的书籍,认真地阅读、寻找解决的方法。就在这探讨中我深入地了解到科学课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过程、思维方法及价值观、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习惯和科学情感等。于是,我就对自己的教学的环节作了更深入地思考。我对在教学环节中的探讨“另一杯是否是盐水”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科学理念性的改变。我原来的设计只是让个别学生说说“就过去了”,后来我发觉“这一步”应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探究证明的方法。因为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科学思维的周密性。没料到这一小小的设计“变化”,让学生经过讨论,他们设计出许多我原先意想不到的很多种能巧妙地能证明出是否是盐水的方法,比如把这杯水放到太阳下去晒;再溶解一杯盐水,将马铃薯放入,看能否浮起来;“品尝”一下,用酒精灯烧剩下物质等等。这时我抓住契机让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甄别,哪些方法“不科学”,为什么?接着让学生根据我提供的结构性材料讨论设计实验方法,我回想原先在做这一步时,我的设计只是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接着我就指名汇报。现在想想这实际上变成了变样性的“一言堂”。这就会造成其他同学因没有具体任务和组间的竞争而不去认真思考“他们”所说的是否正确,结果弄得课堂讨论的效果不佳。而“这一节课”我要求每组学生不但要设计“实验”,而且要求确定实验时各位学生的具体分工,实验做完后该怎样做?在汇报时,我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上讲台边讲实验方法边根据组内分工演示,要求台下的学生对他们的实验过程要细心地观察和思考,并要求实验完了之后对他们不合理的地方自己提出“建议”。没料到这一课堂设计理念的改变,不但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品位,又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的习惯和态度,而且还能让台下面的学生清楚明白实验的具体过程。反之,如果汇报时只让个别学生说,这也会由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而使其他同学不明白该组具体的实验过程,教学效果也将大打折扣。由此我感到科学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在教学的每一环节中尽可能多地挖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亮点。
2、深入领会教材的内涵是探究教学的必备条件。
虽然我们不能将科学教材当作圣经一样去教学,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理解编者“这样”设计的意图。如果这个意图你认为不合理,你就可以创新改革。反之,如果连编者的意图都没有理解,而随意去更改教材,那是不恰当的。我在教本课时,开始并没有了解编者每一步设计的意图,尤其是当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了那杯是盐水。为什么编者在教材编排中还要学生自制一杯盐水,让马铃薯浮起来,这似乎是多余之举?后来经过“试教”,我明白编者安排这一步是让学生明白马铃薯只有在浓盐水中才能浮起来,经过实验还得出的“马铃署在盐水中会浮起来”的结论还不是很正确。在后来的教学中我较好地体现 了编者的意图。在得出液体越重,浮力越大结论后,教材安排一个糖水、清水和油三层面的实验装置,不同的物体悬浮在不同的液面上,从而说明液体轻重不同,浮力也不同。但这个实验装置学生看起来不是一目了然,于是我就把油、糖水和清水分成三杯,将干红枣、鲜葡萄、石块和干桂圆逐杯放入,使学生看得更清楚。“从上教学”中,我感到教材设计的每一步骤都是有编者的意图存在,只有了解了编者的意图,才能去取舍教材,创新教材。
3、教学设计要尽可能“制造”学生认知矛盾
烟火的美丽在于其炸裂时呈现五彩缤纷的状态,静寂的岩石在碰撞时会发出令人眩目的火花,人的思维只有在碰撞时才会飞跃,才会引起人的兴趣,激发灵感。因而,我在本课教学设计时力求体现这一理念。在讲到液体的轻重浮力大小时,原来我提出先取相同的盐水和清水,要用量筒量,再用天平秤称。后来,我先让学生猜一猜,清水重还是盐水重,学生都说盐水重,然后我拿出天平秤让一学生上来称,结果是清水重(因清水多)。这样与学生原来的猜测发生了矛盾,引起了学生的认真观察和思考,学生马上发现清水与盐水不一样多这一情况。于是学生们提出了清水与盐水应一样多时才能科学地比较。这时我再让一学生上来,叫他取盐水与清水一样多,他利索地使两杯水并排等平,便走下台去。自然这种方法产生的误差较大,如何能比较精确的量得一样多,我在启发学生的时候出示了量筒,这样水到渠成。当讲到油、清水、糖水哪种液体浮力大时,学生们的猜测是油浮力最大。我在“猜测”的基础上,我将不同的物体逐一放入烧杯中,结果油的浮力最小,这与学生的原认知发生了冲突,这更引起他们的思考,为什么看起来成粘稠状的油浮力会最小,他们马上会联想到液体轻重影响浮力大小这一概念,得出油最轻,所以浮力最小。在此基础上我将油倒入水中,证明学生们的猜测正确。在这一整个过程中我发觉学生既专注又投入,又能使他们的思维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通过本课教学,我有一个尚待探讨之处,科学教学中将如何引入竞争机制,即有效地评价学生,我推想这更能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