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村范文村

第二课(精选15篇)

时间:教案网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原文地址

第二课 篇4

  【教学目标】

  1、写会3个生字,认识1种笔画和2个偏旁。

  2、会认12个字。

  3、正确朗读课文,学会朗读疑问语气的句子。背诵课文。

  4、知道课文写了哪几种动物,并了解它们尾巴的特点。

  【教学重点】

    会写3个生字,认识1种笔画和2个偏旁。

  【教学难点】

    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朗读疑问语气的句子。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发现学习、实践创新教学法。

  【教学准备】

    收集动物图片、录音、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揭题、复习生字词

  动物王国的小动物可多了,今天,他们聚在一起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你们想去看看吗?但是,小动物们说要考考同学们,你们过关了,才让你们观看。

  第一关:生字关 (抽学生读、齐读)

  第二关:词语关 (开火车读)

  二、细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

  1、同学们顺利过关了,你们知道小动物们要举行什么比赛吗?

  (贴“比尾巴”卡片,注意“巴”读轻声。)

  2、有哪些动物参加了这次比赛呢?一边听录音一边跟读。

  (学生读后交流,老师贴图。)

  说话练习:

  今天,来参加比赛的有(   )、(   )和(    )。

  3、“比尾巴”大赛的项目有哪些?

  自由练习读问句,指导认识问号。(指导读问句时,注意声音向上扬,读出疑问的语气。)

  自由读、指名读。

  4、“比尾巴”的结果如何?请同学们上讲台贴词语卡片。

  5、练读课文。老师读问句,学生回答,男女生对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配上动作)

  6、填空练习:

  猴子的尾巴(  )。兔子的尾巴(  )。松鼠的尾巴(   )。

  公鸡的尾巴(  )。鸭子的尾巴(  )。孔雀的尾巴(   )。

  7、小结:

  课文以三问三答的形式出现。共有4节,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这些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它们,不能伤害它们。

  三、练习扩展

  1、瞧,又有几位朋友来找大家了,它们也想有一条漂亮的尾巴,你能帮帮它们吗?

  做练习:书85页读读画画。

  2、在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小动物,它们的尾巴各不相同,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特点?

  3、老师这里还有一首尾巴歌。

  尾巴歌

  老虎尾巴赛钢鞭,猴子尾巴打秋千,

  绵羊尾巴大布袋,松鼠尾巴降落伞,

  燕子尾巴剪春风,孔雀尾巴百花衫。

  (学生自由读,拍掌读。)

  四、总结、课后延伸

  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小动物,你们可以从课外书中找资料,也可以上网或到动物园看看,收集动物尾巴的奥妙,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告诉家长、老师和同学。

第二课 篇5

  佚名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课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能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3、深刻领会并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4、结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义,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分别场面图)、磁带(二胡曲《还乡行》)、火车汽笛声录音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提示训练点。

  1、学生读书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中朝友谊 鲜血凝成)

  2、快读全文思考:作者围绕这个中心选择了哪些材料?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3、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只选择了这几个材料来写?

  (板书:围绕 选择典型材料)

  二、研读课文,体会训练点。

  1、引导学第一段,体会学习方法。

  指读课文,出示思考题(投影)

  听读要求:

  A、用简洁的话,说这段写了几件事?

  B、认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件事来写?

  C、边听边划,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标出来。

  学生听读后讨论,教师启发生回答问题。

  (板书:洗补衣服 送打糕 救伤员)

  (结合思考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大娘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择材料的用意)

  齐读本段的最后一句(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怀?)进行句式的变换(变成陈述句)体会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结合句子让学生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意思,练习用“雪中送炭”造句。

  置疑问难。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配乐范读----学生练读----个别读文)

  2、结合学第一段的思考题,遵循学习第一段的思路,分组自学第二、第三段。

  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出小金花和大嫂与志愿军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材上的特点。

  (板书:救老王 挖野菜)

  抓住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语句,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师在前三段学习的基础上,运用激情语言,放录音,投影,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齐读第四段。通过感情诵读,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4、针对全文进行置疑问难。

  三、概括学习过程,深悟训练点。

  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认识这一写作方法的好处。(板书:突出中心)

  四、课外延伸,指导背诵。片段练习,运用训练点。

  1、向学生介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书,选读精彩段落,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让学生自由选择背诵。

  2、结合课后的练笔内容,让学生进行构思。

第二课 篇6

  ·课时目标: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复导入。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吉林雾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千姿百态)

  2、 这么美丽的雾凇,同学们想欣赏一番吗?(想)(点击课件)

  (1)看完后,你想说些什么?

  (2)出示文字,是啊,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此时,你心中又有了什么疑问?

  二、自主探究。

  1、 看来大家都十分爱动脑,上完了今天这一堂课你会知道问题的答案的。现在请同学们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读到你最欣赏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到你体会到雾凇奇特时,读到你想和同学交流时,请举起你的手。(学生自主读文感悟)

  2、 交流自主学习情况。

  刚才同学们自学得非常认真投入,老师相信大家一定会把自己最棒的研究成果汇报给大家,谁来说?(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教师相机引导)

  (1)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自由读、指名读、欣赏美丽的雾凇)

  你看到了什么?

  此时你想说什么?

  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吧!

  (2)读了课文,你还有哪些收获?

  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读读这句话,看看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段话中最吸引你的词语句子有哪些?它们为什么吸引你?

  汇报自主探究情况:

  “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写出了雾凇是逐步形成的。

  “一层又一层”、“最初……逐渐……最后”写出了雾凇的形成过程。

  再读读这句话,看你又产生了什么问题?

  真会读书,这些问题都很值得研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到松花江畔去看看,好吗?(点击课件)

  (3)想研究一下雾凇神奇的形成过程吗?下面我们就以“雾凇的自述”为题,以小组为单位,再仔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从书中找出充分的理由,把自己当作雾凇,告诉大家为什么你不出现在别的地方,只出现在松花江畔。(小组合作探究)

  哪一组雾凇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

  指导朗读:这一段写得相当美,咱们一句一句读不过瘾,老师建议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句话。

  (练读—指读,评点—齐读)

  (4)继续交流,通过读书,你还从哪儿体会到雾凇的奇特?

  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想想雾凇会有哪些姿态?试着完成下列练习:

  雾凇真是千姿百态,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真是奇特啊!

  面对这样的美景,我们也和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引读)

  谁来把这诗句美美地读一读?能说说从这句诗中体会到的意思吗?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赞叹一番—(齐读)

  三、拓展实践。

  如果你是小导游,你会说些什么?

  如果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

  如果你是小诗人,你会写些什么?

  如果你是……,我会……?

  (找学习伙伴完成)

  四、总结。

  吉林雾凇与云南石林、长江三峡、桂林山水称为我国四大自然奇观,有机会的话,大家一定要去领略一下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哦!

  五、作业。

  1、 完成练习册。

  2、 给自己布置一道课外作业题。

  六、板书

  22 雾凇

  奇观

第二课 篇7

  一、导入新课

  1. 巩固生字新词

  2. 说说课文介绍了孩子们与风筝间哪些情景?(“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二、自主学习

  1.找出课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2.理解词语。

  憧憬 凌空 大惊失色 倏地 垂头丧气

  3.说说“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4.把你的感受送进朗读中去。

  三、探究交流

  感受做风筝的“快乐”

  1. 自由读第2小节,找找孩子们做了什么样的风筝?是怎样做的?(找出重点词语)

  2. 交流:重点:1理解“精心”

  2从“精心”可以体会到什么?

  3你做过什么风筝?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4仿说句子:a-----我在-----精心------

  b-----在-------精心-------

  3.孩子们在做风筝是,他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从哪些词句中看出?划出来。

  4.交流结合重点:1理解“憧憬”找反义词(“希望、“向往”)

  2想象孩子们心中充满了怎样的希望?

  3联系上下文理解“依然”,用“依然”仿说句子。

  4说说为什么“我们”做的风筝什么也不像,但我们依然快活?

  5.有感情读出做风筝时的“快乐”

  感受放风筝的“兴奋”

  1.你放过风筝吗?加上动作说说你是怎样放风筝的?

  2.全班演示放风筝,说说放风筝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兴奋、激动”)

  3.自由读第3小节,找出文中表达孩子们放风筝时“兴奋、激动”的词句。

  4.交流:结合:想象:1“我们快活地喊叫着”,我们在喊着什么?

  2想象说话:天上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有-----有-----……,一会儿------,一会儿-------,让人看了真-------。

  5.有感情读第3小节

  感受找风筝时的“伤心”

  1.正当风筝放得最高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这时的我们是怎么样的?(“惊失色”、“千呼万唤”)

  2.理解:1“大惊失色”,让学生作表情。

  2“千呼万唤”,想象我们怎样的呼唤?

  3从这两个词体会我们当时的心里是怎么样的?(“着急”),读好这两个词

  3. 风筝不见了,我们四处寻找,想象我们找了哪些地方?

  4. 找了那么多地方,那么长的时间都不见风筝的踪影,当时我们是怎么样的?(“垂头丧气”)

  5. 交流:1说说“垂头丧气”是什么样子?(表情演示)

  2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 “垂头丧气”的时候,仿说“垂头丧气”

  3体会“垂头丧气”的时候,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4读出“伤心”

  四、归纳点拨

  (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想象拓展:

  1.我们的风筝真的找不到了,一点希望也没有了吗?引读“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2.想象:我们到了水磨坊,会发生什么事?有没有找到“幸福鸟”。

  3.以“我们向水磨坊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开头说一段话。

第二课 篇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对话的不同语气。

  2、通过看图,学习课文,理解词句和每段的意思,了解小鱼、黄牛、燕子、壁虎尾巴用处,及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好对话的语气

  【教具准备】1、小壁虎、小鱼、老牛、燕子四种动物的图片和头饰。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但是大家只需用耳朵听,不许发出声音,等老师把这个谜语说完后,看哪位小朋友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把谜底猜出来。

  1、多媒体展示谜语:身体扁平四肢短,模样丑陋本领大,脚有吸盘墙上爬,专吃蚊子人人夸。

  2、指名猜谜语:小壁虎

  师: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小壁虎结尾吧》(展示课题板书),学生齐读课题。

  师:当你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或者是想知道什么呢?

  预设:a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

  b 它向谁借尾巴了呢?

  c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

  过渡:是啊,这几位同学提问的非常好,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它都是向谁借了呢,最终它借到尾巴了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听听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理解借尾巴的原因(学习1、2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

  2、学生回答: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先用自己的话说,再把课文中相关的句子读出来)

  3、动作演示理解“一挣”,理解小壁虎尾巴易断的特点。

  师:同学们想一想,没有尾巴的小壁虎此时心情会是怎么样呢,它又是怎么想的呢?假如你就是那只断了尾巴的小壁虎,你最想做什么呢?引导学生学习第2自然段

  过渡:是啊,没有尾巴的小壁虎最想去借一只尾巴了,那它都是向谁借了呢?

  三、先扶后放,学习借尾巴的经过。(学习3、4、5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3、4、5自然段。

  2、完成填空 小壁虎向( )( )( )借尾巴。

  (一)指导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书。

  2、小壁虎首先来到了哪里?它是怎么样给小鱼说话的?

  多媒体展示图片及句子:“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

  3、对比体会小壁虎的礼貌:①“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

  ②“小鱼,把尾巴借给我。”

  4、看到那么有礼貌的小壁虎,小鱼有没有把尾巴借给它呢?它是怎么说的呢?

  5、师:从这段话中我知道了( )。

  6、师生分角色朗读这一自然段。

  过渡:因为小鱼要用尾巴拨水,所以它不能把尾巴借给小壁虎,那小壁虎又去向谁借了呢?

  (二)小组合作学习第4、5自然段

  1、要求: a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去学习

  b学习时可以选择分角色朗读,也可以选择表演或讲故事。(先学习壁虎爬到哪,看见什么;再学习小壁虎怎么说,小鱼怎么答;最后想想:为什么小鱼不把尾巴借给壁虎。(学生汇报时教师可以以记者的身份随机参访,分别采访老牛和小壁虎)

  c每个小组的每位成员都必须参与学习

  (三)、巩固训练

  1、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它们都没能借尾巴给小壁虎吗?

  因为( ),所以( )

  因为( ),所以( )

  因为(      ),所以( )

  2、照样子说词:

  游来游去   飞来飞去   (  )来(   )去

  四、得知故事结果,了解小壁虎尾巴的特点(学习6、7自然段)

  1、师:小壁虎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没借到,心情会怎样?读时应读出怎样的感情?请一位学生读读。(一名学生读,读完评价。)

  2、全班读,读出难过来。

  3、师:小壁虎难过地回到家,又发生了什么呢?自由读第七自然。

  (指导学生读出小壁虎高兴的口气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再生 保护自己)

  五、课堂演练,加深理解

  1、一生讲故事,四位学生表演。

  2、请一组同学上台摆出正确的图文。

  六、总结全文,课后延伸

  师:除了刚才讲的四种动物尾巴的作用外,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作用?

  【板书设计】

  小壁虎借尾巴

  小鱼图片    拨水

  老牛图片    赶蝇子

  燕子图片    掌握方向

  小壁虎图片  再生 保护自己

第二课 篇9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师:上节课我们学了《赵州桥》这篇课文的前两节,请同学们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桥的?

  生:作者是从赵州桥的长、宽和桥的结构来介绍桥的。赵州桥长50多米,有9米多宽,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大桥洞。

  生:作者是从赵州桥的设计是世界建桥史上一个伟大的创举来介绍桥的。因为这么长的桥没有桥墩,在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小桥洞。这种设计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

  〔复习不是机械的简单的重复知识,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2.运用文字投影片进行口头练习

  (1)赵州桥全部用( )砌成,下面( )桥墩,( )一个拱形大桥洞。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 )。

  (2)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 ),既减轻了( ),( ),又减轻了( ),( )。

  〔在复习过程中,注意运用电教媒体,有利于全体学生巩固知识。〕

  师:请同学们看第二个填空内容,我们把“既减轻了”后面的内容和“又减轻了”后面的内容位置交换一下(用投影复片将上述两部分内容的位置交换一下)再读一读,想一想:意思变化了没有?

  生:意思没有变,说明既……又……这两部分内容不分先后,先说哪一部分内容都可以。

  〔使学生通过读的练习,从语言的实践中来体会既……又……这一对关联词语的并列关系,没有讲语法术语。在复习中渗透新知识。这里很巧妙地运用投影复片将“既……又……”后面内容的位置交换进行读的训练,恰到好处。〕

  二、继续讲读课文

  师:赵州桥的这种设计是一个创举,这是桥的内在体现坚固。请大家读一读第三小节的第一句话,想一想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生: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在这里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要说桥的另一个特点:美观。

  师:请大家默读这一节,写桥的美观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生:整个一节是围绕着“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写的。

  师:课文中主要写了哪些精美的图案?

  生: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映出单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想象出图案中龙的自在的情景。)

  生: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映出单片让学生欣赏并根据画面和文中的句子所描绘的内容,同桌进行演示,体会图案中龙的神态。)

  生: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映出单片让学生观察,讨论“戏”字的含义。)

  〔运用画面形象、生动的投影片,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结合文中有关句子,提出想象和演示要求,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维训练,体现了教师备课的精细。〕

  师:请同学看这一段内容。

  (映出文字投影片,省略号中的内容为活动的薄膜复片。)

  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有的刻着……;还有的刻着……。所有的龙……。

  师:精美图案后面的冒号是什么意思?和后面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生:这里的冒号是起了提出下文的作用。

  生:冒号后面的有的……有的……还有的……和所有的龙都属于精美的图案。

  师:说得很好!再请同学看课文中有的……有的……还有的……后面是什么标点?这些标点说明什么?现在我们来做个练习,边看投影边朗读。当读到“有的”“有的”“还有的”时,看老师翻出的是什么内容就读这一内容。(教师利用复片,翻出描绘龙的句子让学生朗读。)

  〔结合朗读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标点在句子中的作用。既使学生了解赵州桥外表的建筑美,又使学生懂得在书面表达中如何正确使用标点。〕

  师:同学们,这样读了以后,你们明白了用分号的道理吗?

  生:这里“有的刻着”“有的刻着”“还有的刻着”是不分先后的,可以先说中间一幅精美图案,也可以先说后面一幅精美图案,中间用分号,最后用句号。

  师:请大家齐读这一小节,看看这一节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学生齐读)

  生:是按照总起、分述、小结的顺序写的。

  〔在学生掌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简单的文章结构教学,着眼于培养能力。〕

  师:作者在文章中着重介绍赵州桥的坚固和美观是为了什么?

  生:这是为了歌颂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生:这是在赞美我国历史遗产。因为这座桥是建筑在隋朝,离开今天已有1300多年了。这样古老的大桥,当今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文。教师在学生了解了桥的坚固、美观的前提下,巧妙地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写桥的美观和坚固?”从而使学生理解作者通过本文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也赞美了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这样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树立民族自豪感。体现了加强德育,渗透思想教育的做法,是可取的。〕

  (在本课结束前,教师播放了《赵州桥》的录像片。播放前,教师还提示同学在观片中注意哪些内容课文中已经写到了,哪些内容文中还没写到,要看得更仔细。特别要认真听片中的解说词,进一步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点评:

  吴爱光老师积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严格要求自己,认真钻研教材,能结合学生实际,从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出发,认真备课。擅长于运用电化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努力使教学形象、生动,启发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提高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本课教学特点:

  一、充分运用电教手段,突出重点、难点,取得显著效果

  吴老师根据《赵州桥》这篇课文的特点,确定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是第二、三节。因此,在第二节教学设计中两次运用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突出了这座桥的设计是一个创举。接着在理解第三节时,又运用投影片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些较难理解的句子,通过一幅幅单片的放映,使学生深刻领会赵州桥栏板图案之精美。

  二、充分运用电教手段,使阅读和练习紧密结合起来,加强了操作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吴老师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落实了教学要求。

  如吴老师把“读”作为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并贯穿在教学始终。“读”的形式多样化,有朗读、默读等,每次读都有明确要求。如通过读文字投影片,主要使学生从语言的实践中理解“既……又……”这一对关联词语的并列关系;并以同样的方法,通过文字投影片朗读第三节中有关精美图案的句子,使学生体会分号的用处。

  三、充分运用电教手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教育

  在本课结束前,吴老师播放《赵州桥》的录像片,以加深印象,并提示学生注意录像片中的解说词,进一步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学生通过教学,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受到了教育与感染。

  总之,看了本课教学实录后,定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充分运用电教手段,对发展语言,发展认识,发展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课 篇10

  一、教学设计思路:

  1、让学生先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人物,引导学生通过三次的不同事件反应对比质疑分析,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2、指导学生质疑:父亲为什么这样做?分析体会父亲的良苦用心——是想让儿子知道,金钱是辛勤劳动,甚至流血流汗换来的,要知道珍惜。

  3、拓展延伸,让学生切合自身的实际谈生活中如何体谅父母的辛劳,做父母的好孩子,在领悟及情感的升华中分角色朗读课文,感悟真情。

  二、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感悟老人这么做的目的。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感悟老人这么做是想让儿子懂得金钱是辛勤劳动,甚至流血流汗换来的,要知道珍惜的道理。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进入故事情境

  这节课上一节语文课,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由一枚金币我们认识了两个主要人物,还记得他们是谁吗?(板书:父亲、儿子)一个勤劳俭朴的父亲却把儿子给他的金币扔进了火炉里,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深入学习课文,共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体会人物情感

  师:读懂人物,首先要读懂文章。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体会父亲和儿子都是怎样的人?

  1、先体会父亲的勤劳俭朴,儿子的懒惰花钱如流水

  (学生自由谈,重点讨论儿子懒到什么程度)

  师: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可这位父亲却有这么一个不挣钱,却花钱如流水的无用的儿子,老人是什么心情?

  你能通过朗读把老人失望、痛苦的心情表现出来吗?

  2、父亲还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体会出来的?读父子俩三次对话的部分,思考父亲面对儿子给他的三枚金币是怎么做的,儿子有什么表现?边读边画,然后和同桌说一说。

  (生汇报,师板书)

  3、观察父亲的做法和儿子的表现,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会问:

  (1)为什么前两次儿子都笑了,而第三次却“受不了”了?

  (2)父亲为什么要把金币扔进火炉里?

  (3)前两次父亲怎么知道那钱不是儿子挣的?

  确定第一问为研读重点,朗读讨论,前两次儿子为什么笑了。

  4、分角色朗读前两次对话。

  指导朗读,引导读出母亲对儿子的溺爱与纵容,读出父亲的失望与痛苦。

  第二次对话中,抓住“筋疲力尽”、“满头大汗”,读好儿子骗父亲的话,

  5、对比阅读第三次对话,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1)指名朗读。

  (2)评价,重点评儿子的话读得怎么样。

  (3)创设情境:要想读好儿子的话,就要像演员一样去体验生活。第三次这枚金币是怎么挣来的?学生默读这部分,勾画出重点词、句交流。

  说说儿子为挣这枚金币付出了怎样艰辛的劳动;抓住“苦差使”、“当牛当马”、“干了整整一个星期”来体会劳动的辛苦。最后归纳出这枚金币是辛勤劳动、流血流汗换来的。

  (4)角色互换,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激qing、交流:儿子辛勤劳动,流血流汗流泪挣来的金币,却被扔进了火炉,那扔进去的,不只是金币,而是他整整一个星期的血汗啊!同学们,假如你是儿子,你想对爸爸说什么?

  文中的儿子和你们一样满腹的委屈愤怒,所以他大声叫道:(指名读儿子的话)

  这句话很难读,老师也练了好几遍,让老师试试行吗?

  你们也练练,相信一定比老师读得好。

  让我们齐读这句话,共同体会下儿子心中的伤心、愤怒,好吗?全体起立,师引读。

  6、读到这刚才同学提出问题能解决了吧。(回答各自的问题,重点明确父亲把金币扔进火炉的用意。从而明白金钱是辛勤劳动,甚至流血流汗换来的,要知道珍惜。)

  (三)、联系实际,激qing导行

  同学们,此时我们的父母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着,有的可能在地里收庄稼,有的也可能在给人盖房子,现在你最想对你们的父母说点什么?

  师小结:听了你们的心里话,老师不禁要为你们的进步喝彩。相信你们一定会成为一个热爱劳动,勤俭节约懂得珍惜的好孩子。

  (四)、作业

  把你想对父母说的心里话写在日记里,读给父母听,相信他们一定会非常高兴。

  《一枚金币》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一)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本节课我安排了丰富、多层次、多形式的阅读。一次读有一次的目的,一次读有一次读的效果。让学生在读中想像,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受人物心理。我觉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角色互换,体会人物心情

  学生在阅读中易形成一种角色认同,我利用这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假如你就是那个儿子,你会对爸爸说什么?学生把自己当成儿子,用儿子的口吻,说出了他当时的想法,孩子们说得生动形象,很好地理解了人物心情。

  (三)联系生活学语文,再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

  在体会父亲失望痛苦的心情时,还有儿子挣钱的辛苦时,都联系了生活实际,更好地理解了课文;而在学文后,谈想对父母说什么,怎样看待父母的钱,又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又指导了学生的行动。

  (四)对于积累成语进行再现扩展

  本课出现了两个成语:筋皮力尽满头大汗。在让学生想象儿子一个星期遇到了哪些困难时,当学生说他会很累时,我适时引导学生说出累到什么程度,这时学生很快用到了以上两个成语,同时我引导学生说出带“汗”字的成语,既给他们做运用的示范,又巩固了积累,培养了学生主动运用自己所积累词句的习惯。

  不足之处:

  1、在让学生理解儿子受不了的心情时如果能采用“抓”与“拿”进行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来体会,我想学生不但能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心情,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

  2如果能给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的时间,我想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人物内心的变化。

  上完本节课我深深地感到要使自己的教学方法贴近学生实际,得心应手地驾驭好一堂课,全方位把握整个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卓有成效的引导,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有十分的把握,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有深刻的了解,也需要教师有较高的应变能力。

第二课 篇11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叙事散文《荷塘旧事》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打开书,速读课文,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本文作者回忆童年时在外祖母家过暑假在荷塘边和小伙伴戏水的事情。

  师:同学们说的对,实际文章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这句话在文中,它是本文的中心句,请同学们找出来。

  生:我怀念那荷塘……

  师:对,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板书)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本文讴歌了主题是大自然和谐和人类纯朴的爱,可见文章是从两方面来写,大自然和谐美指什么?人类纯朴的爱指什么?

  1生:指的荷塘的美景。

  2生:指的是小伙伴的关爱。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描写“荷塘”的部分,仔细体会文章语言美。

  生:自由读

  师:通过读文,我们知道作者觉得村东北的野荷塘最美,你们体会到了吗?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读了……

  师:同学们的感悟能力很强

  同学们看屏幕,你觉得这两段应该怎样读才能体现荷塘的美,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读一读。

  生:试读

  师:你觉科应该怎样读?

  生:我觉得要以赞美的语气?轻柔平和的语调来读,语速稍慢,重音要读出来。

  师:即然你体会得这样深刻,你就来读读。

  师:听学生朗读,我感觉荷塘真美,我也想读(配乐读)老师读的好吗?

  师:那是因为我有音乐的伴奏,如果你们有音乐伴奏,相信你也会读的更好,下面你们选择一段自己喜欢的配乐来读,喜欢第四段的同学,你们几个一齐来,我负责放音乐,喜欢第五段的同学,你们几个一齐来读。

  生:读

  师:你们读的很能动人,还有很多的同学想读,有由时间的关系,我们齐读好吧!

  生:齐读

  师:听了同学们出色的朗读,使我联想到一些描写荷塘的好诗佳句,同学们知道哪些好诗佳句,谁想读给大家听

  生:读诗

  师:你知道的可真多,让我佩服,你旧知识没忘,说明你学习很踏实。

  师:作者笔下的荷塘如此美丽,这是为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生: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方法,用词非常恰当

  师: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恰当的词语写出了景物的特点,使我们仿佛看见了月下的荷塘,风中的荷花,同学们想看看这是什么?

  生:想

  师:美吗?

  生:美!

  师:现在请你看图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仿写一段话。可以想象雨中荷花雨后的荷花、荷叶象什么,荷花什么样?

  师:你的描写真是太生动了,“荷塘旧事”的作者听到了也地坚大拇指的。

  师:课堂时间有限,我不能一一欣赏了,课后再拜读你们的作品。

  师:通过读文,我们知道了以后荷塘如天上月牙儿一样时时浮现在作者的眼前,那么作者难忘的仅仅是荷塘美景吗!

  生:不是……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章的另一部分。

  生:自由读

  师:作者写了他和小伙伴的什么事?

  生:想,荷塘遇险的事,和小伙伴游戏的事。

  师:你觉得作者和小伙伴们的游戏有趣吗?

  生:

  师:作者怎么把游戏的场面写的这样有趣?你认为作才那些词用的贴切。

  生:

  师:小伙伴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师:由于游戏太有趣了,使作者得意忘形了,结果使自己处于危险境地,请同学们看作者遇险这一部分,这部分该怎样读,才能体现作者很危险。

  生:语气学快,语速逐渐快,语调变化

  师:谁想读

  生:读

  师:同学们你们在玩的时候有没有过危险的经历呢?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现在作者游水了,书中没有写他的心情,你能不能猜想一下作者此时的心情。

  师:在作者处于绝望的时候,是谁救了他,是怎样救他的。

  生:

  师:齐读小伙伴游戏的这句话,这写一个比喻句这个比喻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对小伙伴们依赖和依靠,小伙伴是他的生命保险。

  师:绝处逢生,吓得哇哇大哭,,可是小伙伴们却哈哈大笑,这是为什么?你是怎么理解小伙伴的呢

  生:在救助我的生命以后,小伙伴们松了一口气,此时一看到我的狼狈相,才忍不住哈哈大笑

  师:可见小伙伴们的憨直纯朴

  师:作者对故事的回忆到此,作者为什么写自己遇险的事情呢,表达了他怎条的感情?美丽的荷塘,和荷塘边快乐,顽皮、勇敢纯朴的人。不仅使作者认识到大自然的美和人类纯朴的爱。

第二课 篇12

  unit5reviewandcheck第二课时

  教材类型:牛津版所属学科:英语>>5b(五下)

  教案内容:

  一.教学目标

  1.能熟练运用“打电话”及课程的日常用语

  2.能正确掌握like + doing的形式

  二.教学重难点

  目标1,2

  三.教学用具

  挂图,实物,图片

  四.教学过程

  step1.revision

  1.greetings

  2.free talk

  may i speak to…?

  this is …speaking.

  i am sorry to hear that.

  see you soon..

  sorry, wrong number.

  step 2.look read and complete of part c

  1. show the picture and describe the dialogue

  2. make a dialogue in pairs

  3. check out

  4. play a game: make friends

  the way:做两组卡片:一组是课程名称,另一组是代表该课程的图片。

  请几位学生各抽一张,并找出与自己卡片上的名称/图片相符的图片/

  名称,引导学生复习课程名称,如一位学生出示代表pe的科目图片,

  另一位学生则说pe。

  5. show the picture of part c2

  6. make a dialogue in pairs

  7. check out

  step 3.consolidation

  1. assign homework: finish part c

  2. recite it

第二课 篇13

  一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体会笋芽儿思想感情的变化,重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好第2题中的句子。

  2.使学生知道笋芽儿在春雨姐姐、雷公公、小草弟弟的鼓励下,勇于锻炼,终于茁壮成长,初步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意识。

  二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作业本》2比一比,组词。(2)听写个别生字词。

  2.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1)出示课后1(1),指名读第一段,其余思考。

  (2)讨论课后1(1),理解“央求”。

  (3)想象表演:谁能来扮演笋芽儿,“央求”竹妈妈让她到地面上去?(指名一至两位学生即可,只需理解“央求”就行了。)

  (4)在这段中,春雨姑娘、笋芽儿、竹妈妈的话分别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自由试读)

  ①指名读春雨姑娘的话,并说说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

  (温柔、关心)(声音要稍低些)然后齐读。

  ②指名读笋芽儿的话,说说该用什么语气?

  (撒娇、畏缩)(声音要尖嫩些)指导齐读。

  ③指名读竹妈妈的话,说说该用什么语气读?

  (担心、害怕)(声音要粗些、快些)指导齐读。

  (5)齐读第一段,并选好自己认为读得好的对话部分站起来读。

  3.学习课文第二段。

  (1)想一想,我们刚才是怎样学习第一段的。

  (2)小结:① 围绕课后思考题,理解内容。

  ② 抓住对话部分体会,并感情朗读。

  (3)自学并反馈学习情况。

  ① 笋芽儿听了雷公公的呼唤,她怎样做?(讨论)

  ② 自愿扮演雷公公、笋芽儿和竹妈妈,朗读他们所说的话。其余学生进行评议。

  ③ 师生共同讨论本段中对话应采用的正确语气。

  雷公公粗重(声音低沉)

  竹妈妈不放心(理解“唠叨”)

  笋芽儿坚决(音稍高、有力)

  (4)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

  4、学习课文第三段。

  (1) 自学第三段。(用一、二段的方法。)

  (2) 讨论,有感情朗读。

  小草:坚强、不屈不挠

  笋芽儿:勇敢、自豪

  春雨姐姐、太阳公公:关爱。

  分角色读,齐读。

  一、课前组织谈话:

  以《开心辞典》为话题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你想长大吗?为什么?

  二、找外因,随机指导朗读

  是呀,谁不想长大呢?今天我们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用笔找一找,在笋芽儿成长的路上都有谁在帮助它?

  2、生汇报:(随学生回答而教学)

  (1)春雨姑娘:

  a“沙沙沙……来啦!”

  指导读好“沙沙沙……”(是呀,春天到了,春雨姑娘开在绿色叶丛上弹奏着乐曲,沙——,请大家根据自己的感受,来读一读吧。)

  指名读——女生读——全班齐读本段

  b、“不能睡懒——多美呀!”

  c、春雨姐姐笑了,用细细雨丝……滋润着她。

  (理解“滋润”)是呀细细雨丝洒在身上,笋芽可舒服了,生齐读。

  (2)雷公公

  “轰隆隆!……笋芽儿!”

  (雷公公会对笋芽儿说什么呀?)指名讲——请男生齐读这一段

  (3)小草弟弟

  “小草向笋芽儿……快快长大!”

  这小草的话,他又怎么帮笋芽儿的呀?

  (指名讲——指导读——齐读)

  (4)太阳公公:

  “太阳公公笑了……温暖着她”

  (生读——读得再暖和些——再指名读)

  3、是呀,目前如果在笋芽儿成长的路上,春雨姑娘他们只是嘲笑她、讽刺她,笋芽儿能长成一株强壮的竹子吗?生讲,是的。

  下面老师请同学们运用自己学过的词语来用上这些句式来说一说。春雨姑娘,雷公公……他们对笋芽儿支持,关心吧。(用困难的学生可以选择一句话来讲)

  春雨姑娘笑了,____着她,____着她

  雷公公____着她。

  小草弟弟____着她

  太阳公公笑了,____着她,____着她

  (同学们,从刚才的说话中,我们可以发现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词语表达,可见我们祖国语言文字丰富多彩,我们平时在学习中应该不断积累,提高写作,阅读水平)

  三、探究内因

  1、成长的路上难免会有磕磕碰碰,有他人的帮助自然不错,但是更主要的还应该*谁?(自己)是笋芽儿也不例外,请外速找找,笋芽儿成长中同表现的句子吧。

  2、生找

  3、生交流

  a、笋芽儿醒过来了,……还没睡醒呢!

  (这可是一株不见世面的变撒娇的笋芽儿,谁来边读边配上动作)

  b、笋芽儿……地面上去

  给“央求”换个词吧,谁来向我这位竹妈妈央求一番(生想像说)

  c、笋芽儿被吓住了……“那……我还是呆在这儿吧!”

  (这可是一株____师引说,谁来加上动作读——指名读,指导体会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指名读——小组读

  d、笋芽儿……:“我不怕,我要出去……”。

  (不住地说就是,不停地的说,你瞧这省略号在这里是告诉我们语句重复的省略)——指导加以创造读。

  e、笋芽儿……小衣服(这可真是勇敢地的小笋芽儿)

  终于,……竹子,她钻在……自豪地喊着:“我长大啦!”

  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体会“终于”“自豪”)——齐读。

  4、合作表演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从1—9小节中,任意选择。

  (1)生从春雨姑娘和雷公公片断中任意选取一个内容4人合作表演。(加上动作、神情、脱稿想象。师巡视指导……)

  (2)请两小组上台合作演出笋芽儿在春雨姑娘和雷公公的帮助下的不同表现(其余生作评委)

  (表演中要求学生先自我介绍——再创作性表演——生评价——师评价)

  (3)谈感受:看看这场演出,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是呀,在雷公公重重约鼓声中,笋芽儿再也忍不住了,它决定勇敢地钻出地面了,在春雨姑娘,太阳公公,小草弟弟的支持、关心、记忆下,在自己不断努力下,他终于长成了一株强壮的竹子,引读:只见她站在山冈上,迎风跳起了优美的舞蹈,自豪地喊着:“我长大了啦!”

  四、拓展练习

  在生活中你们成长中离开更多人的帮助,请你们这样句式来说一说:

  在家中,妈妈____着我,爸爸____着我,爷爷____着我,奶奶____着我,我总得____。

  在着____我,我希望____。

  五、作业布置

  1、课外多看看童话故事,可在班中举行“讲童话故事儿赛”

  2、可组织一次辩论会:以“长大路上,外界约帮助重要远是自身努力重要?”

  3、请以笋芽儿名义,给竹妈妈写一封家信,告诉竹妈妈自己成长中的感受和见闻。

第二课 篇14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重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欣赏剪纸

  1、姥姥的剪纸是什么样的?课文里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姥姥的剪纸?请分别找出来,朗读体会剪纸的特点。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相应的特点。

  3、了解学生朗读感悟情况,并随即点拨,引导学生欣赏姥姥的剪纸。

  (1)“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这个句子写出了姥姥剪纸的内容广泛,题材对偶,也说明了姥姥的确是剪纸行家,(抓住“无所不能”。)

  (2)“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这句话生动地说明姥姥的剪纸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突出的显示了姥姥的神剪纸技艺高超。(指名带着赞美的语气来读)

  (3)“嗬……无可挑剔”这句话是“我”发自内心的赞赏。由此可只,姥姥的剪纸形神兼备,是完美无缺的工艺品。

  (4)“我抢过来一看……老牛背上。”

  (5)姥姥又剪出……肯食青草

  4、出示几幅剪纸,一起欣赏

  5、通过欣赏这些剪纸,用一个词来赞美一下这些剪纸。

  姥姥的剪纸真是啊!(板书:剪纸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二、认识姥姥

  1、姥姥为什么能剪出如此精美的艺术作品?

  2、到文中找一句最有代表性的话(“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1)出示“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2)“熟能生巧”是什么意思?

  (3)姥姥*什么才能“熟能生巧”?

  指导读好第6自然段:

  a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剪

  b.用不管……还是……不管……还是……不管……还是……

  c.分组读

  (4)现在姥姥的手巧到什么程度?

  (5)什么叫“准头”?

  (6)书中举了个什么样的例子来说明的?

  a 工夫不大……

  b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剪成的?

  c 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词语能感受到?这些词语在感情色彩上是什么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d 指名分角色朗读,演出作者的调皮

  (7)举举生活中的例子,用下面句式来说一说。

  熟能生巧,总,!”

  3、从中说明姥姥是一位怎样的人?(板书:姥姥心灵手巧)

  4、除此之外,姥姥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1)出示第3自然段

  (2)抓住“广结良缘、有求必应”进行理解

  (3)指导朗读

  (4)板书:勤劳善良

  三、体味祖孙之情

  1、姥姥对乡亲们是如此友好、热情,对我这个孙子更是疼爱有加,她是怎么通过剪纸传达这份情的呢?

  2、读读第三段,找找在这里具体写了几幅姥姥的剪纸?是什么样的?

  (1)指名交流

  (2)出示描写剪纸的语句

  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

  一头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

  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3)这三幅剪纸的图案有什么特点?兔子和老牛各代表什么?

  (4)剪纸中的老牛和兔子有什么特点?你体会到什么?

  理解:12小节(抓住几个“总是”指导背诵)

  (5)说说这三幅图仿佛在告诉我们什么?

  (6)重点理解第三幅图

  a 一片开阔的草地指什么?老牛是怎样的神态?

  b从剪纸中看出了,从姥姥的眼神中,你仿佛看到了一份。

  3、我对姥姥又是一份怎样的感情?

  (1)指名读读有关句子

  (2)体会关联词的作用

  (3)师简介原文的一个片段:

  当时我也动过要学剪纸的心思,可惜我当时有其他的事,后来也离了乡,远离了姥姥,远离了她美丽的剪纸。直到前年春节家里通知说姥姥病危,我才匆匆赶回家里,看到了一别三年的姥姥,此时她已被穿上了送老衣,很怪异地躺在当门的床上。我当时就傻了,我知道只有去世的人才会躺在那儿。我不顾一切地去看,我看到了一张有点浮肿的脸,再试试鼻息,姥姥还活着,我哇地一声哭了。我的姥姥还活着,我上学地起早贪黑给我做饭的姥姥还活着。

  (4)是啊,儿时的记忆怎能忘记,慈祥的姥姥有怎会忘怀,说说作者会梦见什么?

  四、作业

  1、搜集一些剪纸

  2、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板书设计:            姥姥的剪纸

  剪纸: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姥姥:心灵手巧、勤劳善良

第二课 篇15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11课《观潮》,这是一篇绘景文,作者以事物本来的发展变化作为观察顺序,用人潮相对,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本课要两课时完成,依照大纲要求,第一课时,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同时依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逐渐”、“恢复”造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因为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怎样注意积累材料”,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注意积累材料”,即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潮来之时”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所以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而讲读课文在语文基本功训练和重点读写项目的训练方面负担着最主要的训练任务,因此,编者将这课安排在这里,是在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它为例,让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的,在知识体系上,它与上单元的训练重点项目“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街接紧凑。同时也为下单元“内容中体会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因为本课是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篇幅不长,但“天下奇观”的景象极为少见,因此,我将借助电教手段(录相、录像等)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即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的气势,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习,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只有学会怎样读书,才能将一本死的教材读活,“自能读书”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四、课堂教学程序安排

  (一)这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会文——入境——动心——吐情”即通过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再通过电教手段的辅助作用和对课文言语的细读入境界,进角色,通过边看边想,动之以情,最后又能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对“天下奇观”的赞叹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通过以上四步的教学,要让学生逐渐达到培养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的目的。我的教学思路的依据是:1.符合儿童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事物规律;2.符合本课的教材特点;3.符合作者的思路。叶老常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二)课前准备:投影仪、胶片、放相机、电视机、录音机。目的是要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缩短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1.导课

  首先用解题切入的方法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1课,课题是什么?板题(11、观潮)“观”是什么意思?“观潮”是干什么?回忆2节学习内容,本课是写作者在哪儿观什么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这个称号何时有的?从哪里知道?(理解“自古以来”一词)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向我们介绍这天下奇观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

  我这样导课的依据是大纲对四年级阅读能力要求的第一条、即培养学生理解题目的能力,懂得题和文的关系,养成读文先读题的习惯,学会以题目为线索去阅读文章,并能找出表达中心的词语和句子。同时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让学生阅读课文,回顾写作顺序,完成教学思路中的“会文”。接下来由整体插入部分逐段分析。

  2.逐段分析课文

  (1)过渡学习第二段

  过渡语: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遗憾的是这么壮观的景象,老师却没有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带什么去?)老师建议大家带好两样东西:“眼睛”和“耳朵”。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引导学生明白,要用心听、仔细看),现在做好准备了吗?好,我们现在马上出发,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

  设计这样的过渡语是为了下一步能带学生入境界奠定基础,其次以幽默的语言,告诉大家要用心听、仔细看,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接着教师利用文中的语言继续渲染气氛: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浪潮来了没有?关于潮来之前是怎样一番情景呢?书上哪儿告诉我们?

  引导学习第二段,自由朗读第2小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江面平静,人山人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依照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非重点地方,且语言通俗易懂,教师略讲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之后,谈谈“潮来之前”的景观特点,使学生理解这些特点反衬了“潮来时”天下奇观的“奇”,接着引入下段的学习。

  (2)过渡学习第三段

  教师过渡: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期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幕,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放江潮来时的录音)请大家发挥耳朵的作用,用心听,一会儿告诉老师你听到了什么?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在文章哪儿详细告诉了我们?引导学习第三段(3、4小节),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入境”。

  a.抽 2名同学来朗读3、4自然段,其它同学边听边思,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写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自由朗读,用“____”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理解“闷雷滚动、山崩地裂”。投影句子:“哪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齐读“哪声音”指什么?“山崩地裂”还可以用什么词来代替(震耳欲聋、地动山摇、山呼海啸……)?相比之下哪个词更能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觉?“颤动”可否换成“抖动”、“震动”?(不行,颤动是指短促而频繁的振动,幅度最小,用于此处较恰当),引导读这句,要读出排山倒海之势。请同学们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把描写江潮声音的句子朗读一下(自由读、分组读)。

  b.江潮由远及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大家想不想亲眼看看?好,不过老师呢要提两点要求,第一要用心听,仔细看;第二把你看后的体会告诉大家(师放录象)。

  听录音、看录像、说感受,可以让学生对“潮来时”先有感性认识,随后再学习文章,易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是怎样描写的?轻声朗读文,用“……”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作者的观察顺序是什么?从远处看怎样?抽读相关的这句话:“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理解“这条白线”是什么。为什么是“一条白线”呢?“逐渐”是什么意思?能否用它练习说句话?再近些呢?抽读“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联系实际(如教室的高度等)理解“两丈多高”有多高,它怎么会是“白色城墙”?这与“线状”相比如何?再近些呢?抽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c.比较句子,说一说逐步添上的词语有什么作用?(投影显示)

  (1)浪潮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2)浪潮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3)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4)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而来。

  (5)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①意思已完整,②写出了颜色,③突出了数量,④刻画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它开阔,横贯江面,它势猛,有进无退,所以先呈线状,后呈墙状,至此则呈“万马并进”状。⑤写声势大,前面“千万匹”也写声势,但写的是客观的实景,这里则写主观感受。)

  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读这五句连续写形状变化的句子,读出由远到近气势越来越大的变化,(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及时点拔)

  通过以上对江潮声音、形状的分析,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动心”即首先通过分析语言文字,犹如身临其境,让学生动真心。其次为了突出声音与形状的前后对比,打破教材穿插介绍的格局,依照本地学生从未见过浪潮的特点来分别进行教学,即先理解声音的变化,后体会形状的变化。

  d.指导朗读第三段。我们能否把刚才描写声音与形状的句子合起来读一下呢?注意要读出江潮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声势来,抽读了3、4自然段,大家评议,指出优劣,体会读法,接着再自己试读、抽读。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吐情”,即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读表达出来。

  e.复述重点段落。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能复述出来吗?再放录像,先看着画面,师生共同复述,再让大家各自试着复述。

  这3、4自然段是全文的精华,也是重点部分,所以我想通过本段词句的训练,作为契入教学重难点的一个突破口,先是理解,辨析句子中的词意,再深入体会潮来时的气势,然后要求复述,力求使学生能够把这一段精彩的语言积累下来,为完成课后作业中的背诵作铺垫。

  (3)过渡学习第四段,大潮正浩浩荡荡地从东飞奔而来,霎时,潮头向西奔腾而去,这时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依照前面的方法自学课文第四段,检查你读懂了什么?同时引导找出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霎时,过了好久)用“△△”标出,各说明了什么?“依旧”、“恢复”各是什么意思?能否用“恢复”说句话(板书、恢复平静)?

  3.教师小结:刚才我们也与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了一次潮,钱塘江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那么壮丽,那么雄奇(板书,壮丽、雄奇),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江潮的景美,作者的文更美,为什么作者会写得这么生动、形象、逼真呢?回味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板书:按顺序、抓特点)让我们再次自由朗读全文,回味一下这美、这壮、这奇!

  教师的小结渗透了德育,渗透了文章的写法,达到了情感目标的实现和教学难点的突破,同时,又引导学生由部分回归整体再读全文,给人一种“课已尽,趣无穷”的感觉。

  4.表述学习成果(归纳主要内容),质疑问难

  5.布置作业:我国能称得上“天下奇观”的景点很多,比如桂林山水,黄果树瀑布等,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图片,互相交流,这是我们今天作业中的一个必做题;另一个选做题是:查找资料,探讨钱塘江东宽水深,西窄水浅的地形与浪潮的形式有什么关系?

  作业的布置安排了两种题型,即:必做题与选做题,这是为了在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也是教学中分层优化的一个体现。

  课堂教学到此结束。

  (四)板书说明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和感情线,三级交叉按照观察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于教法的实施和方法的落实,这样做符合板书设计的目标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条理性原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