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村范文村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动物》复习提纲(通用12篇)

时间:教案网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动物》复习提纲(通用12篇)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动物》复习提纲 篇1

  1、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生长着不同的(动

  物)。在观察活动中,我们要做到:

  a.爱护小动物(植物),不伤害它们;

  b.保护动物(植物)栖息地的原貌,保护他们的生存环境;

  c.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方活动。

  2、我们观察蜗牛,要注意观察蜗牛的外形、生活、运动、反应、吃食、排泄、繁

  殖等。蜗牛的身体可以分为(头、腹、尾)三部分,头部长有(2对触角),

  (眼睛长在长触角的顶端),嘴里长有(齿舌),用(气孔)呼吸、排泄粪便。

  3、蜗牛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昼伏夜出。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

  爬行时会分泌(粘液)是为了使腹足经常保持湿润避免爬行时受到损伤。

  4、(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

  5、蜗牛具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没有(听觉)。

  6、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

  7、蚯蚓身体由许多(环节)构成,身体上有(口)、(环带)、(肛门)。(环

  带)是蚯蚓的生殖器官,离环带近的是(口),离环带远的是(肛门)。

  8、蜗牛和蚯蚓的相同点是:都适应(潮湿)的环境,身体(柔软),都会(爬行),

  会吃(食物),会(排泄),会(繁殖后代)等。

  9、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

  有六只(脚),运动(爬行),在行走会分泌一种(信息素)。生活在洞穴(土

  壤)中。(群居)生活,食物(多样),会(繁殖后代)等。

  10、蚂蚁适应在(陆地)上生活。

  1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12、金鱼的特点是: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有(鳞片),用(鳍)游泳,用

  (鳃)呼吸,吃(鱼食)和(面包屑)等,会(繁殖后代)等。

  13、蚂蚁和金鱼的相同点:都是有(生命)的,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

  生长,会(排泄)废物,会(繁殖后代)等。

  14、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的(环境)也不同。

  15、世界上大约有一百多万种动物,动物的共同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长,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

  (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等。

  16、为了观察蚂蚁,我们可以带些面包屑和白糖做诱饵。带上放大镜,可观察蚂

  蚁身体。为了防止蚂蚁乱爬,我们可以带一个小玻璃瓶子,将蚂蚁扣在里面。

  17、蜗牛遇到危险,身体缩进壳内,蚂蚁遇到危险,快速逃走;蚯蚓遇到危险,

  缩成一团或逃走;金鱼,游到安全的地方。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动物》复习提纲 篇2

  活动目标:

  1、能说出动物的名称

  2、知道它们喜欢吃的食物。

  3、喜欢小动物,并愿给小动物"喂"食。

  活动准备:

  小动物图片一份,食物图片人手一份、活动内容ppt一份,幼儿操作材料一份

  活动过程:

  一、观看ppt

  1、观看小动物图片的ppt

  2、说出其名称 导:小朋友,今天张老师请来了几位小客人,让我们一起看看它们是谁?

  二、认识小动物最爱吃的食物

  1、观看食物图片的ppt,说出其名称

  2、提问小动物最爱吃的食物是什么

  3、观看小动物与食物搭配的ppt 导:我们很喜欢这几个小动物来我们幼儿园做客,老师想请它们吃东西。

  导:让我们来看看老师都备了那些食物给小动物吃呢?

  导:老师这里的食物应该怎样分给小动物们呢?你们知道它们最爱吃的是那一样食物吗?

  导:小朋友们都说得很好,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小动物最爱吃那一种食物

  三、小动物与食物配对

  1、出示小动物的图片

  2、发给幼儿人手一份食物图片

  3、请幼儿给小动物分食物

  4、交换图片,请幼儿帮小动物找食物 导:小朋友再来看看今天来做客的小动物有谁?

  导:现在,老师给小朋友每人一份食物,看看都有那些食物

  导:看清楚以后,请小朋友把你手上的食物都分给放在那里的小动物们,要说出请你吃哦!

  导:现在老师看看小朋友都找对了没有,哦,都很棒!

  导:老师来换一换,让小朋友帮这些小动物找食物,看看能不能找到

  四、幼儿分两组进行游戏操作

  1、 幼儿分两组

  2、一组拿小动物图片

  一组拿食物图片

  3、两组幼儿找朋友配对 导:老师把小朋友分成两组,一组是小动物组,一组是食物组

  导:两组的小朋友看看,你拿到的是什么小动物或是什么食物

  导:看清楚以后,听音乐找朋友,小动物要找到你最爱吃的食物做朋友哦

  导:拿食物图片的小朋友也要去找是那个小朋友最爱吃的

  五、结束

  1、收拾材料

  2、请小动物去参观幼儿园 导:小朋友真棒,都找对了好朋友,小动物今天难得来幼儿园做客,我们一起带它们去参观一下我们的幼儿园吧!

  导:走咯。出发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动物》复习提纲 篇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模仿小动物叫的活动中获得快乐。

  2、培养幼儿大胆地用自然音说话、演唱。

  3、让幼儿对小动物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活动准备:

  场境: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各种小动物依次出场走来(小鸡、小鸭子、小青蛙、小羊、小狗、小猫和小牛);动物头饰;皱纹纸做成的小草一长串;魔术帽;魔棒;音乐《走路》

  活动重点:学习表演几种典型动物的叫声和动作。

  活动难点:用动作表示各种动物的特征。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师:太阳慢慢地升起来了,天亮了,小动物们都起床了,它们伸伸懒腰,睁开了眼睛,呵!今天的天气真好!于是,它们一个个都出来了。你听,谁来了?

  二、讲述故事

  1、引导幼儿观察、模仿动物的叫声和动作。 师:"叽叽叽"哦!原来是鸡宝宝们出来了。一大早,它们一定是出来找吃的了!它们跟着谁出来了呢?

  (孩子们积极地猜测着:是它们的爸爸妈妈) 师:"咯咯咯"鸡妈妈领着宝宝们到草丛中捉虫子吃呢!诶?它们是怎样捉虫子的呢?

  (幼儿有的用两只小手食指对起来放在嘴前,有的用一个食指表示,还有的翘起小嘴巴来表示小尖嘴一啄一啄地)师:当小鸡们吃得正香的时候,一只小鸭子走了过来,(引导幼儿模仿一下小鸭子是怎样走路的)鸡宝宝看见了,连忙招呼它说:"鸡哥哥,快来跟我们一起捉虫子吃吧!"鸡妈妈笑着说:"它不是小鸡,它的名字叫小鸭子,不能捉虫子,你看它的嘴巴和我们长得不一样,叫出来的声音也不同。"小朋友,你知道小鸭子是怎样叫的吗?它的嘴巴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出来,个体与集体分别表演) 师:小鸭子对小鸡说:"咱们一起玩吧!",于是他们就高兴地边玩边唱起歌来,叽叽叽、嘎嘎嘎。

  (孩子们一起边模仿着小鸡和小鸭的叫声,边做律动,对于律动表演,他们都非常喜欢,教师唱56535,他们唱叽叽叽或嘎嘎嘎,演唱的欲望很强烈。)

  2、猜测探索师:你猜还有谁会来?分别引出小狗、小猫、小羊和小青蛙和小牛,并引导幼儿猜想它们的叫声及动作。(每出来一种小动物师都可和孩子们一起用唱出来,引导幼儿用自然音说话、演唱,声音不要太轻也不要太重,说话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才好听。)

  3、经验扩展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动物》复习提纲 篇4

  活动目标:

  1、能用“在什么的上面(下面)”句型讲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2、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正确感知物体的上下方位,并能按照要求进行操作。

  3、愿意和同伴一起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在户外活动场地布置大滑梯、桌子、椅子、树等场景,小兔子一只。

  学具:各种小动物玩具(多于幼儿人数),幼儿用书(P36-37)彩色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找找在哪里

  教师(出示玩具小兔子):今天小兔子想和我们玩“找找在哪里”的游戏,你们高兴吗?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幼儿闭上眼睛,教师将小兔子放在桌子上,请幼儿说说小兔子的位置,引导幼儿完整讲述“小兔子在桌子上面”

  教师再次将小兔子放在滑梯下面,请幼儿寻找并完整讲述“小兔子在桌子下面”

  二、捉迷藏

  打开幼儿用书,观察画面说说:图上有什么?它们藏在什么地方?谁在树上?谁在树下?启发幼儿给在下面的小动物涂色。

  观察画面,认识汉字:上下,并圈出在下面的小动物。

  请每位幼儿拿一个小动物,把它放在场景的上面或下面,边放边说小动物的位置,大家一起寻找小动物并烁烁。

  请女孩放小动物,男孩寻找,找到后两人拉手说一说小动物在哪里,然后交换。

  活动评价:

  表扬在活动中积极,完整讲述的幼儿。

  请幼儿找找教室的上面和下面都有些什么?活动运用游戏的形式小班幼儿易于接受和感兴趣参与。

  活动反思:

  幼儿时期,兴趣是其学习活动中最强烈的心理因素,幼儿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就能自发地把心理活动指向学习对象,且能取得较好的效能,因此,任何活动都应重视兴趣的培养。今天的活动,从教材的选编到教法的设计,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充分运用游戏的形式,使幼儿在积极愉快的游戏气氛中自然地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在什么的上面(下面)”句型讲述物体的空间位置,正确感知物体的上下方位。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动物》复习提纲 篇5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对青蛙,狗熊,兔子,狐狸等动物的认识及其颜色的认识,以动物的颜色为题材创编儿歌。

  2、训练幼儿说话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幼儿爱护动物的情感。

  准备活动

  青蛙,狗熊,兔子,狐狸等动物的图片,有色和无色各一张;可爱动物的图片若干;青蛙,兔子,狗熊,狐狸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老师今天给你们请来了几位好朋友,是谁呢?

  教师依次出现无色的动物图片给孩子们观察,先让孩子说出是什么动物,之后让孩子说出动物的颜色,如果孩子说对了,就出示有色的动物图片。

  二、编儿歌

  教师指导幼儿根据动物的颜色来编儿歌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些动物今天呀刚好过生日,咱们编首儿歌送给他们,好不好。

  1、先给青蛙编。老师引导孩子:"什么动物绿绿的",让幼儿说出:"青蛙青蛙绿绿的"。然后鼓励孩子将"什么动物绿绿的,青蛙青蛙绿绿的"串成一串。

  2、教师再问什么动物黑黑的,让幼儿说出狗熊狗熊黑黑的的。

  教师:小朋友们真棒,咱们把刚才编的儿歌串在一起吧,教师一边拍手一边说"什么动物绿绿的,青蛙青蛙绿绿的;什么动物黑黑的,狗熊狗熊黑黑的"。

  3、下面来编兔子。

  教师不说了,请幼儿来编。教师请一个小朋友来编第一句:"什么动物白白的",请另外一位小朋友说出"兔子兔子白白的的'。

  4、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看,青蛙,狗熊,兔子,都有儿歌了,狐狸也想加入儿歌的队伍,快快快,咱们赶紧给狐狸也来编一个。鼓励幼儿仿照上面的句式给狐狸编。

  5、请幼儿试着将上面四个动物儿歌串成一串

  6、拍着小手,集体将儿歌再唱一遍

  三、做游戏

  教师将头饰发给小朋友,并告诉小朋友玩游戏的规则:当老师说到什么动物绿绿的,带青蛙头饰的小朋友应站起来,并说:青蛙青蛙绿绿的。其他小朋友则坐着不能动。

  四、教师出示几幅可爱的动物的图片,激发幼儿保护动物的情感

  五、活动延伸

  让孩子到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唱动物歌,并告诉爸爸妈妈爱护动物,不要吃他们。

  教学反思:

  幼儿的兴趣非常浓,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讨论的这个阶段,我应该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动物》复习提纲 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物体的大小顺序及排列关系。

  2、能将3个物体按从大到小排序。

  3、体验操作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小熊一家”卡片及对应帽子卡片各一张。

  2、红花(大、中、小),每位幼儿各三张。

  3、音乐《三只熊》。

  活动过程:

  一、说儿歌《吹泡泡》进入教室。

  二、“今天有几位好朋友来找我们玩儿,想不想知道它们是谁?”

  1、出示“小熊一家”。认识最大的、最小的和不大也不小的。

  2、将小熊一家按从大到小排序。说:“小熊一家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

  3、请两位幼儿来排一排,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排列的。

  三、出示帽子图卡,引导幼儿为小熊一家戴上合适的帽子。

  1、昨天熊妈妈买了三顶漂亮的帽子,哪一顶帽子最大?哪一顶帽子最小?不大不小的是哪一顶?

  2、现在,我们为小熊一家戴上合适的帽子吧!并说一说帽子是怎样排列的?

  四、幼儿操作材料,将红花从大到小排序。

  1、小熊一家非常开心,因为帮它们戴上了合适的帽子,小熊一家也要送给我们礼物,是什么呢?出示红花。

  2、引导幼儿给红花按从大到小排排队。

  3、排列完了之后,教师检查,并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排列的?

  五、放音乐《三只熊》,师幼一起跳舞。

  六、带上礼物出教室,活动结束。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动物》复习提纲 篇7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并从中获得快乐。

  2、知道幼儿倾听他人说话并能连贯地说出游戏中的语句。

  3、帮助幼儿认识上下方位。

  活动准备:

  1、各种动物玩具若干(同幼儿人数)

  2、小桥、山洞、花篮、彩带标记、小奖品、录音磁带

  3、事先将各种小动物藏到室外大型玩具上

  活动过程:

  一、1、师:今天动物王国的小动物要来和我们做游戏,高兴吗?谁能说说你愿意和哪个小动物交朋友?它有什么特点?(你来学一学),小朋友都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让我们一起模仿它们做早操吧。

  2、随音乐,做模仿操出教室。

  二、1、师:你们瞧,今天的天气真好,小动物们很早的就来到了幼儿园,想要和我们做个“捉迷藏”的游戏。现在它们都藏在了小朋友平时最喜欢玩的地方了,让我们一起找找看。

  2、随音乐,幼儿寻找小动物,在此教师随时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3、组织找到小动物的小朋友到草地上休息一会儿,并请幼儿用完整的话讲述寻找过程,例如;我在、上(下)找到了、针对能力较差的幼儿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指导或请个别能力较强的幼儿帮助。

  4、(1)、师:你们说的很棒,小动物们很高兴,想和我们做个“听口令,跑的快”的游戏,看谁能听懂老师的口令,又快又对的把小动物安全的送到指定地点。

  (2)分四组按不同口令进行游戏。

  三、师:小朋友们今天和小动物们玩的很开心,表现的都很棒,老师很高兴,想带你们玩滑梯,好吗?(随音乐开汽车来到滑梯面前)。

  小朋友你们看,现在我们在哪?(滑梯的下面)。在此,利用现场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滑梯下面是很危险的,上面有许多的螺丝钉,一不小心会碰伤小朋友的,因此,我们小朋友一定要小心,注意安全,学会保护自己,尽量不要到滑梯下面玩。

  活动结束:

  随音乐带领幼儿到滑梯上面玩,引导幼儿感知体验上和下。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动物》复习提纲 篇8

  主题的由来

  开学时,教师与小朋友谈论春节里有趣的事情,许多孩子介绍了去海沧动物园参观时的所见所闻,还有的小朋友利用假期在家里饲养一些小动物,如小鸟、鱼、小狗。正值春季,有的小朋友还把他们饲养的小动物带到幼儿园来和同伴一起饲养,有的拿来了蚕和桑叶;有的带来了乌龟、金鱼,幼儿对动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此产生了这个主题内容。

  活动目的:

  1.通过探索与交流活动,让幼儿了解常见动物的本领。

  2.培养幼儿爱提问,乐于收集资料等主动学习的能力。

  3.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动物图书、电脑课件;电视、幻灯机、2块大黑板幼儿调查表每人一张

  活动指导:

  一、故事“想飞的小象”引入,组织幼儿边看故事边听故事。

  二、故事后提问,让幼儿谈谈听完这个故事他们了解了什么?故事里的小动物有哪些本领?

  逸晨: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的本领,不能互相比较。

  陈铭: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本领

  由此,教师引出了“动物的本领”这一话题

  三、幼儿每人拿出自己的调查表并互相交流他们所了解的动物的本领。

  小洁:骆驼是沙漠之舟

  张蕾:信鸽会送信

  宇昕:大象长长的鼻子会运木头

  若仪:蜜蜂会采花蜜

  逸如:老虎会用尖尖的牙齿咬人

  通过这个环节,教师发现孩子们互相交流时都很积极,集中提问时孩子们都能踊跃发言,显然,孩子们对“动物的本领”这个话题是十分有兴趣的。

  四、幼儿分组寻找资料,了解其他动物的特殊本领

  A组:从提供的书籍中查找资料

  B组:观看电脑课件,查找资料

  C组:围坐一圈看动物世界的VCD

  五、集中幼儿,让他们围坐成圆圈,互相交流寻找资料后他们又认识了哪些动物?这些动物有什么本领?(配班教师根据课堂上幼儿的回答以图片或文字的形式贴于黑板上的网络图)

  耀林:我发现有一种青蛙有保护色,遇到敌人要攻击他时会变色

  予靖:我从电视上看到变色龙也有保护自己的方法,它也会变色

  张蕾:雪兔一到冬天全身就变成雪白的

  孩子一下子对如何保护自己的这一本领十分有兴趣,兴趣点马上转移到“动物是如何保护自己的”这一话题上,教师此时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动物除了有保护自己的本领,还有其他本领吗?

  聿兴:鹤有长长的嘴巴会捉水里的鱼

  宇辰:豹子是短跑冠军

  夏耘:北极熊不怕冷

  拧月:老虎会游泳

  陈圆:猴子会在树上荡秋千

  乐其:松鼠的尾巴可以当降落伞

  宇轩:猫的胡子可以感觉水的温度

  津鹏:蛇的舌头和青蛙的舌头有感觉的作用

  孩子的思维一下子就拓展开了,教师将孩子引出的动

  物的本领分成“攻击别人,保护自己,器官的特殊本领,其他四类”,并引导幼儿看网络图。

  六、教师播放教学课件,重点引导幼儿观看老虎捕食、鹈鹕捕鱼、变色龙变色、大象运木头等镜头,让幼儿更深刻的了解到不同的动物有着不同的本领。

  七、针对本节课孩子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引出下次活动的主题。

  孩子们在活动中提到了有关动物的胡须、鼻子、尾巴、舌头的作用,下次活动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引导幼儿继续探索。

  八、在音乐声中,幼儿随着“森林舞会”的音乐做律动走出活动室。

  活动评析:

  本次活动,教具与材料的新颖与直观性吸引了孩子们和听课的老师们,由此引发了我对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思考。现代设备能让我们能节约准备教具的时间,并且图文声影并茂的教具让教具能更具吸引力,更增加教具的实用性、合理性、真实性。孩子们去接触它们、了解它们并学会使用与操作,在课堂上不仅能更好吸引孩子注意力,而且孩子能更形象直观的从中学习、了解到知识,提供的VCD与课件能让孩子更加真实的了解大自然、更好的启发孩子们的智慧。

  但是,这次主题活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动物的本领”内容很广,教师没有引导幼儿正确区分动物的特殊本领与动物的本能这一个概念;集中分享过程中,教师的启发性语言不够等等。

  亲爱的爸爸妈妈:

  我们的主题已经开展1个多月了,在探究过程中,幼儿引发了“动物的本领”这一话题,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了解动物饿一些常见与特殊本领,请家长协助我们做好以下调查。

  动物名称动物的基本本领动物的特殊本领备注:

  1.动物名称(让幼儿用自己看得懂的“画或符号”把动物表示出来)

  2.动物的基本本领、特殊本领(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寻找,并记录)

  活动反思:

  这是中班主题活动我喜欢的电视节目中的一节活动,活动中主要渗透科学和健康的内容。在活动中,教师成为幼儿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和支持者,进行随机指导,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幼儿在活动中能够大胆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和器械,幼儿进行活动时能够和自己的伙伴互相交流,体验到了游戏的快乐。整个活动幼儿兴趣很高,既了解了动物的特征,又锻炼了幼儿的基本动作。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动物》复习提纲 篇9

  设计意图: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喜爱动物是幼儿的天性。《我学小动物叫》的活动使幼儿对动物产生兴趣,加深对小动物的认识。通过模仿小动物的叫声及动作,激发幼儿的表演欲望,让幼儿在模仿中获得快乐,产生积极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模仿小动物叫的活动中获得快乐。

  2、培养幼儿大胆地用自然音说话、演唱。

  3、让幼儿对小动物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活动准备:

  场境: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各种小动物依次出场走来(小鸡、小鸭子、小青蛙、小羊、小狗、小猫和小牛);动物头饰;皱纹纸做成的小草一长串;魔术帽;魔棒;音乐《走路》

  活动重点:学习表演几种典型动物的叫声和动作。

  活动难点:用动作表示各种动物的特征。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师:太阳慢慢地升起来了,天亮了,小动物们都起床了,它们伸伸懒腰,睁开了眼睛,呵!今天的天气真好!于是,它们一个个都出来了。你听,谁来了?

  二、讲述故事

  1、引导幼儿观察、模仿动物的叫声和动作。

  师:“叽叽叽……”哦!原来是鸡宝宝们出来了。一大早,它们一定是出来找吃的了!它们跟着谁出来了呢?

  (孩子们积极地猜测着:是它们的爸爸妈妈)

  师:“咯咯咯……”鸡妈妈领着宝宝们到草丛中捉虫子吃呢!诶?它们是怎样捉虫子的呢?

  (幼儿有的用两只小手食指对起来放在嘴前,有的用一个食指表示,还有的翘起小嘴巴来表示小尖嘴一啄一啄地……)

  师:当小鸡们吃得正香的时候,一只小鸭子走了过来,(引导幼儿模仿一下小鸭子是怎样走路的)鸡宝宝看见了,连忙招呼它说:“鸡哥哥,快来跟我们一起捉虫子吃吧!”鸡妈妈笑着说:“它不是小鸡,它的名字叫小鸭子,不能捉虫子,你看它的嘴巴和我们长得不一样,叫出来的声音也不同。”小朋友,你知道小鸭子是怎样叫的吗?它的嘴巴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出来,个体与集体分别表演)

  师:小鸭子对小鸡说:“咱们一起玩吧!”,于是他们就高兴地边玩边唱起歌来,叽叽叽、嘎嘎嘎。

  (孩子们一起边模仿着小鸡和小鸭的叫声,边做律动,对于律动表演,他们都非常喜欢,教师唱56535,他们唱叽叽叽或嘎嘎嘎,演唱的欲望很强烈。)

  2、猜测探索

  师:你猜还有谁会来?分别引出小狗、小猫、小羊和小青蛙和小牛,并引导幼儿猜想它们的叫声及动作。(每出来一种小动物师都可和孩子们一起用唱出来,引导幼儿用自然音说话、演唱,声音不要太轻也不要太重,说话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才好听。)

  3、经验扩展

  师:你还知道有哪些小动物?它们是怎样叫的?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呢?

  (孩子们纷纷动脑筋想,说出了自己知道的动物的名字并试着做着动作。有的扮演蛇扭动着身体,有的扮演大老虎边嗷嗷叫边举起爪子,有的扮演着大灰狼的样子……)

  三、引导幼儿一同来表演小动物

  1、将一长串的小草圈成一片草地,出示小动物头饰请幼儿自己选择喜欢的头饰并分发给他们戴上。

  师:小朋友们看,我们也来到了草地上,咱们也变成可爱的小动物来玩吧!看!有这么多的小动物,你想变成谁呢?(幼儿回答后,就将头饰分给他)

  2、给幼儿分组,请扮演同种动物的幼儿戴头饰来表演。

  师:请小鸡宝宝们(小鸭子们、小狗们……)出来,叫一叫,走一走,看谁表演得最好?(引导幼儿学小动物们走到草地上并大胆表演。)

  (环境对幼儿的影响很大,戴上头饰后,孩子们仿佛自己变成了真正的小动物一般,在“草地”上又是叫又是跳又是走,情绪很高涨,教师配合幼儿的动作演唱的背景歌曲《走路》,调节着气氛又加深了幼儿对动物的了解和认知。)

  四、快乐游戏体验

  游戏玩法:老师扮演魔术师,头戴魔术帽,手持魔棒,让小朋友变什么,小朋友就模仿什么。老师示范,口念“变变变,变变变,变长鼻子大象”,幼儿马上变成大象,模仿大象走路。魔术师巡视,变得不像的用魔棒一指,他便马上躺在地上不动,表示死亡。魔术师不断发出“变乌龟、变虫子、变大马、变小鸟”等口令。幼儿按照指令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或声音。魔术师一吹口哨,就要马上坐下,停止一切动作。(幼儿轮流扮演魔术师,反复游戏。)

  活动延伸:与幼儿一同创编儿歌

  《可爱的小动物》

  小小鸡,叽叽叽

  小鸭子,呷呷呷,

  小青蛙,呱呱呱,

  小小羊,咩咩咩,

  小小狗,汪汪汪,

  小花猫,喵喵喵,

  小小牛,哞哞哞。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从幼儿的情感体验入手,以幼儿很喜欢的小动物为契机,在好听的故事中,带领他们认识了几种典型的小动物,并通过小律动的形式帮助幼儿模仿动物的叫声及动作,使孩子的音乐智能、语言智能及身体运动智能等得到培养和锻炼;头饰的运用,让幼儿可以充分地来表现自己,幼儿的情感智能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通过对各种动物的模仿锻炼了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创造力,在表演中获得快乐和满足。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动物》复习提纲 篇10

  寻访小动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

  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

  一、理解小动物

  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4、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

  1、学生分组寻访。

  2、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4、进一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蜗牛(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学准备】

  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被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

  四、饲养蜗牛

  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3、关注:饲养过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

  4、设计意图:在饲养过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

  《蜗牛(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学准备】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

  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4、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

  5、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

  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5、关注: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过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继续观察蜗牛

  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

  2、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过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3、关注: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

  4、设计意图: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动物的信息。

  《蚯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

  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

  【教学准备】每组: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蚯蚓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蚯蚓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蚯蚓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注意到*、扣、和环带,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蚯蚓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观察蚯蚓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运动和反应的特点:靠环节间的缩放运动,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四、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鼓励学生饲养蚯蚓,以获取更多有关蚯蚓的信息。

  《蚂蚁》

  教学目标:

  1、科学情感目标:热爱大自然中的各种小动物。

  2、科学探究目标:搜集资料和初步整理资料的能力。

  3、科学知识目标:获取关于蚂蚁的各种知识。

  教学重点:

  获取关于蚂蚁的各种知识,搜集资料和初步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具:《蚂蚁》课件

  2.学具:搜集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我知道同学们非常喜欢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尤其是喜欢研究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小动物。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种小动物──蚂蚁,好不好?

  别看这小小的蚂蚁,它们的生存历史竟然比我们人类的历史还要漫长,而且它们的种类繁多。到目前为止,就已经发现了15000多种。关于它们的秘密那就更多了。

  二、生生互动,交流展示

  师:同学们,你们通过搜集资料一定对蚂蚁有了一些了解吧,愿意把你们了解到的知识介绍给同学们吗?这样吧,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再向全班同学介绍好不好?(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师:哪些同学愿意把自己搜集的资料汇报给全班同学呢?(结合学生的汇报,穿插演示多媒体课件。)

  生:我从《儿童知识宝典》这本书中了解到蚂蚁的家很大,而且分为很多小室。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段关于蚂蚁家的资料片,让我们一同去参观一下蚂蚁的家。(演示多媒体课件──蚁巢的片段)

  师:通过参观蚂蚁的家,你们对蚂蚁的家有哪些了解呢?

  生:我知道了蚂蚁的家建在树上、土中、石头下。

  生:我知道了蚂蚁是集体生活的。

  师:成千上万只蚂蚁组成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每只蚂蚁都有专门的任务,它们共同劳动来维系这个大家庭。

  生:我观察过蚂蚁搬运食物,你们看蚂蚁就是这样搬运食物的。(学生在实物投影前展示自己的画)

  师:在有些人看来,小小的蚂蚁是那么的不起眼,可这位同学却认真仔细地观察了它们,并把他观察到的现象画成画展示给大家,这一点很值得表扬。其他同学是不是也观察过蚂蚁呢?你在观察蚂蚁时发现了那些有趣的现象?能说一说吗?

  生:我在观察蚂蚁时,看到两只蚂蚁见面后相互碰一碰触角,好像在说老兄我发现食物了,快告诉其它伙伴我们一起去搬运。

  师:小蚂蚁相互碰触角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来看一看。(演示多媒体课件──蚂蚁传递信息的片段)

  师:谁来说一说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我看到过蚂蚁成群结队搬家的情景。

  师:蚂蚁搬家要下雨这是一种自然现象。还有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生:我看到过小蚂蚁打架。

  师:小蚂蚁为什么会打架呢?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

  生:我从《昆虫知识》这本书中知道了蚂蚁为什么会打架。

  师:蚂蚁还会打架多有趣呀!让我们亲眼目睹一下这激烈的场面吧。(演示多媒体课件──蚂蚁打架的片段)

  师:还有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搜集的资料汇报给大家呢?

  生:我从《动物世界》里知道了关于蚂蚁的趣闻。

  生:我从《生物小百科》里知道了蚂蚁从出生到长大要经历四个阶段:卵、幼虫、茧和成年蚂蚁。

  生:我从《十万个为什么》里知道了蚂蚁的力气很大,它能举起比自己身体重很多的东西。

  师:别看这小小的蚂蚁,居然能举起比自身重52倍的东西,所以人们称它为举重冠军哎。

  生:我从《蚂蚁》这本书里知道了蚂蚁都吃什么。

  师:蚂蚁在自然界中能清除大量动、植物污物,在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所以,我们要爱护小蚂蚁,不要伤害它们。

  生:我知道蚂蚁这个大家庭里有:蚁后、公蚁、工蚁、兵蚁。

  师:让我们一起到蚂蚁的家去认识一下它们的家庭成员好吗?(演示多媒体课件──蚂蚁的家庭成员片断)

  生:我从互联网上学到了很多关于蚂蚁的歌谣,我愿意说给同学们听。(学生到讲台前边朗诵边表演)

  师:还有谁能说说关于蚂蚁的歌谣呢?(其他同学也来介绍自己搜集的歌谣)

  师:这首歌谣真不错,能不能带我们全班同学说一遍呢?

  生:我想给大家讲一个小蚂蚁的故事。

  师:小蚂蚁们在生死关头能团结一心,为了群体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体的精神是不是值得我们学习呢?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蚂蚁的故事呢?

  生:讲述《蚂蚁与蝈蝈》的故事。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对蚂蚁的生活习性有了哪些了解?

  生:通过他讲的这个故事我知道了:蚂蚁冬天都是在巢*里度过的。

  师:当日气温降到七摄氏度以下时,小蚂蚁们就会钻到巢*里不再出来,一直到来年春天。

  三、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能从书中、互联网上、电视中、甚至于父母那获取到这么多关于小蚂蚁的知识,真是了不起。听了同学们的汇报,你对蚂蚁小蚂蚁是不是有了更多地了解?(学生自主发言)

  师:你们还想对蚂蚁进行哪些了解?

  生:我想知道蚂蚁是不是会游泳?

  生:蚂蚁吃了腐烂的食物,为什么不会生病?

  (学生纷纷质疑)

  师:听了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疑问,可见你们的求知*是非常强烈的,很想对小蚂蚁进行更多、更全面地了解。可是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是十分有限的,这就需要同学们课下继续去观察、搜集更多的资料,获取更多的知识。

  《金鱼》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难点】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教学过程】

  一、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

  1、教师介绍鱼类的生活环境。

  2、学生举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关注:“鱼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4、设计意图:为进一步观察与作铺垫。

  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1、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2、教师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及其作用。

  3、关注:学生对金鱼形态的关注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

  4、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在外形和运动方面的信息。

  三、观察金鱼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关金鱼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经验。

  2、讨论、设计观察金鱼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作出提示:喂食观察金鱼的吃食;用红水观察金鱼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红水的方法)

  4、学生观察并记录。

  5、教师适时指导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气。

  6、关注: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看法时是否干扰金鱼;是否观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

  7、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养“用实验方法验证看法”的意识。

  四、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各班教室,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

  《动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动物的共同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共同的除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学生无证据信息对整理的干扰。

  【教学准备】蜗牛、蚯蚓、蚂蚁、金羽的图片;四种动物议政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讨论动物的共同特点。

  1、学生整理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2、小组讨论四种小动物的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在课本上。

  3、汇报,教师把汇报结果记在黑板上。

  4、教师或学生举例某种动物,看是否具有上面的共同特点,如果某一种动物不具备上面四种动物的某个共同特点就删去,这样找出动物的共同特点。

  5、关注:学生交流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

  6、设计意图:了解动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1、教师讲解到校园观察学校动物和植物的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到校园静静的观察校园的植物和动物。

  3、回教室汇报。

  4、关注:是否能做到安静的观察、不打扰校园的动植物。

  5、设计意图:学生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三、总结生物的共同点

  1、全班集体用维恩图比较动物和植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在动物和植物相同的圈里写上“生物”两个字,并告诉学生,动物和植物艘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3、关注:学生在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4、设计意图:理解什么是生物。

  四、讨论人与其他动物、植物的共同特点

  1、教师指着动物、植物的共同点问:“人有这些特点吗?”

  2、归纳小结:人和动物、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活的,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生长繁殖、最后都会死亡。这是生物的特点,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3、关注:人是否是生物的理解。

  4、设计意图:对生命的特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动物》复习提纲 篇11

  活动目标:

  1.了解各种动物的动作,并能用动词准确描述,如:飞、跑、爬、游、跳等。能用较连贯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2.培养幼儿热爱运动的习惯,感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动物运动会》小老虎、蜜蜂、蝴蝶、蜻蜓、小马、小羊、袋鼠、松鼠、青蛙、毛毛虫、蚂蚁、鱼、鹅等图片各一张。

  2.音乐磁带、《健康歌》《我们大家爱运动》、录音机一架。

  3.奖牌五个,分别写上数字1到5的。

  活动过程:

  一、出示小老虎图片、导入情境,歌表演《健康歌》,激发学习兴趣。

  1.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老师,小老虎看见了也进来看你们在干什么,我们来表演一个舞蹈来欢迎她们好吗?请听音乐《健康歌》。

  2.小老虎说:"哇!你们人类可真爱运动,难怪身体这么健康。听说:你们人类有举办奥运会,有举办全运会,又有举办亚运会,我们小动物也不能落后哦!今天我们动物界也要开个小小运动会,比一比,赛一赛。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动物运动会?"

  二、观看小小运动会;出示教学挂图,让幼儿观察图片,启发幼儿完成问题。

  这么多小动物参加运动会,好热闹啊!我都看花眼了,那谁看清楚了告诉我:

  1.运动会上有哪些小动物?(有小鸟、有小狗、有小兔子、还有乌龟和小鸭子)

  2.他们分别在做什么运动?分别出示动词卡片飞、跑、爬、游、跳。

  (1)小鸟在飞,来我们送个"飞"的字宝宝给小鸟,并模仿小鸟飞。

  (2)小狗在跑,来我们送个"跑"的字宝宝给小狗,并模仿小狗跑。

  (3)兔子在跳,来我们送个"跳"的字宝宝给兔子,并模仿兔子跳。

  (4)乌龟在爬,来我们送个"爬"的字宝宝给乌龟,并模仿乌龟爬。

  (5)小鸭在游,来我们送个"游"的字宝宝给小鸭子,并模仿小鸭游。

  3.再次观察挂图,引导幼儿用较连贯的句子描述。

  小鸟在飞,飞得怎样?小鸟在飞,飞得高。

  小狗在跑,跑得怎样?小狗在跑,跑得快。

  兔子在跳,跳得怎样?兔子在跳,跳得远。

  乌龟在爬,爬得怎样?乌龟在爬,爬得慢。

  小鸭在游,游得怎样?小鸭在游,游得欢。

  4.引导幼儿讨论:小动物比赛,谁最快,谁最慢?谁能拿第一名,谁能拿第二名………并为它们奖奖牌。

  三、联系生活经验,启发幼儿想像。

  除了上面的图中小鸟会飞,还有谁会飞?(蝴蝶、蜜蜂、蜻蜓等),小狗会跑,还有谁也会跑?(小马、小羊等)兔子会跳,还有谁会跳?(袋鼠、青蛙等),乌龟会爬,还有谁会爬?(毛毛虫、蚂蚁等)小鸭会游,还有谁会游?(鱼、海豚、鹅等)。以后小朋友想到了就告诉我好吗?

  四、小结:

  小动物们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参加运动。我们小朋友也要多运动,才能增强体质,身体才会健康。如,双休日,让你们的父母带你们去广场跑一跑,去五虎山爬山,去西湖公园放风筝等等。特别是现在流行甲流的时候小朋友更爱多运动。

  延伸活动:

  歌表演《我们大家爱运动》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动物》复习提纲 篇12

  设计意图:

  千奇百怪的动物历来是孩子们的最爱,他们对神奇的动物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探索欲。尤其是到了大班,孩子们对动物的兴趣显得更加浓厚,于是,我们和幼儿共同开展为期三周的动物之旅,让孩子们感受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初步具有保护动物的生态环保意识。

  主题活动开展以来,幼儿和家长热情高涨,提供了很多图片资料、文字资料,我们把这些资料集中在区角内,谁知几个孩子在大背景图上(老师设置的局部区角环境)摆放起动物图片来,说是玩动物园的游戏。我突然眼前一亮,有一首绕口令《动物歌》不正是眼前的情景吗?绕口令是语言训练的好教材,认真学习能使幼儿口齿灵活,在我们花园幼儿园以语言为特色的背景下,绕口令正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因此,我们在主题和幼儿的双重背景下生成了此次教学活动,绕口令《动物歌》。

  活动目标:

  1.在看看、讲讲及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尝试讲述绕口令,学习发清读音相近而且易混淆的音:虎、鹿、猪、兔、鼠。

  2.初步掌握绕口令的讲述方法,激发学习绕口令的兴趣。

  3.懂得在别人有难的时候要想办法去帮助他们。

  4.初步懂得自己长大了,遇事能够试着面对。

  活动准备:

  1、教具:背景图与插入角色(虎、鹿、猪、兔、鼠);相声演员表演绕口令的视频。

  2、学具:幼儿人手一套指偶(带有方位图的手套和带有刺毛皮的动物指偶)

  活动过程:

  (一)、看看、找找、说说

  1.在这片美丽的地方你们看到了什么?(搞清方位)

  2.这里躲着一些小动物,在和你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呢!请你们把眼睛闭起来,等我数到三,再把眼睛睁开(幼儿闭眼的同时,教师抽露动物的头部)。

  3."一、二、三!"找一找,在什么地方躲着谁?(以幼儿的话自己说,教师用儿歌词句小结。)

  4.大家数一数,有几只动物在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

  5.我会用一个字来说这些动物的名称(示范:老虎,我会用一个字说"虎")。谁的本领大,也会用一个字来说?(集体练习相似音)

  (二)、听听、念念老师把动物和我们捉迷藏的事编成一首儿歌,名字就叫《动物歌》。

  1.教师示范朗诵。(平常速度)

  2.幼儿练习。

  (1)看谁本领大,会看着图片,自己读这首儿歌。(教师按照顺序点图,帮助幼儿自己练习儿歌)

  (2)重点练习五个动物名称的发音。

  (三)、知道绕口令的特点

  1.现在老师来念《动物歌》。这回请你们仔细听,老师念的时候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教师快速示范,让幼儿在感受的基础上念得更快)

  2.你们会像老师一样念得又快又对吗?(请个别幼儿表演)小结:原来儿歌里有些字的发音很像,很难读,念这些字时,舌头动来动去很拗口,念得快容易出错,这种儿歌,我们叫它绕口令,绕口令虽然难念,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学,经常练,舌头就会变得很灵活,就会练得又快又对。我们一起来看看相声演员他们的表演。

  3.播放相声演员表演绕口令的视频。(让幼儿从规范的表演中得出绕口令的特点)他们表演得好吗?好在哪里?(又快又对)他们也是慢慢练才会越说越棒的。

  4.引导幼儿又快又对地念绕口令。(用拍手的节奏)

  (四)、示范仿编过渡语:小动物说小朋友的本领真大,会把捉迷藏的事念成绕口令。这次小动物要重新换个地方躲起来,看谁本领大,能找出来,还能用绕口令的句子进行回答。

  教师更换动物躲藏的位置。(虎鹿对换,鼠兔对换,猪不变)

  1.一、二、三,眼睛睁开来,找一找,在什么地方躲着谁?

  2.老师把小动物捉迷藏的事,重新编成了一首新的绕口令。(示范编的同时,暗示幼儿按方位学习仿编)

  (五)、在动手操作中学习仿编,提升幼儿学习的兴趣。

  1.小朋友,你们的本领真大,学会了自己编儿歌,老师很高兴,现在奖励你们每人一套指偶,请你们自己和小动物玩捉迷藏的游戏,一边玩,一边编一编。

  2.幼儿人手一套学具,自由摆放动物,自己用儿歌的语句进行表达。

  3.请两名幼儿(与教师排序不一致的)表演自己编讲的绕口令。

  还有好多小朋友想玩一玩,念一念,我们把它们带到区角里去玩吧!

  附:绕口令《动物歌》

  山上一只虎,林中一只鹿,草里一只兔,洞里一只鼠,屋里一只猪,大家数一数,一二三四五,虎鹿兔鼠猪。

  活动反思:

  本节课设计着力体现“三重”,即重归类、重情境、重方法指导,真正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识字,在快乐活动中识字。

  1.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有机结合。本课的识字任务是12个,根据文本特点将其分为虫字旁的形声字和其他生字两部分进行分类教学。先让学生结合生动有趣的图片认识动物,发现虫字旁的形声字的造字特点,并以此为出发点习得了识字方法;再结合多种形式朗读儿歌,落实其他的识字教学任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归类识字的意识。随文识字时,汉字在文本中时而跳脱,时而融进有趣的语句,深深吸引着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识字课的效率。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低年级教学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符合年龄特点的识字游戏与朗读活动。因此,在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图片,创设情境,运用“谁在哪儿干什么”的句式,激发表达欲望;在随文识字过程中,以多种游戏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在指导写字环节中,采用通俗易懂的编歌诀方法让学生轻松掌握写字要领。进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