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村范文村

《怎样加快溶解》教案(精选2篇)

时间:教案网

《怎样加快溶解》教案(精选2篇)

《怎样加快溶解》教案 篇1

  【教学分析】本课通过学生的猜想和验证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尝试用较严格意义上的对比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

  【案例描述】

  首先,由“怎样使糖块溶解得更快”问题引入,通过调取学生的生活经验(“如何能更快的喝到一杯糖水,生活中你是怎么做的?”),提出“加快溶解的方式”的猜想。

  学生做出猜想后(搅拌、粉碎、加热),提醒学生思考“需要什么器材和材料来完成实验?”“如何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对比出加快的效果?”。此时,我安排小组讨论,并巡视了解讨论的进展情况:发现只有少数组设计的探究方案有具体如何操作的想法。于是,赶紧把有思路的组的设计在全班分享,并由加以点拨“控制变量”对实验探究过程的重要性。

  实验环节中的问题仍然层出不穷:

  个别组面对实验器材束手无措。为什么前期做了充分准备还是不行?排除个别同学听讲不认真的原因,应该是大部分同学没有明确探究目标和具体的操作方案,所以谁都不敢动手,生怕出错;即使有个别蒙着头操作的,也没有注意对比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因素是什么。分析发现,孩子抽象思维能力(能有序地进行实验操作)的提高,需要教师出示一些直观的文字和图像信息供其参考。

  对于控制条件的细节操作容易忽略。比如,应当在两个烧杯中同时加入等量同种可溶性固体(糖),却出现了三种情况:一、加入了不同的可溶物;二、所加可溶物的量不同;三、未把两份可溶物同时加入。对比实验里控制相同的条件是个难点,除了在设计时应当强调外,实验操作前最好也能出示文字或图片启发学生,实验中的及时指导更是必不可少。如,“粉碎”可以解释为等量颗粒较大和较小固体溶解快慢的对比,具体做法是“将一块红糖(易粘合,易粉碎)一分为二,大小相等”,以减小操作中的难度。

  本节课从材料准备、实验设计到分组实验探究(共10个组,6人/组),共用了2课时,大多数组能自主完成和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探究任务。反思整个过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抽象思维尽量用文字和图片等直观模型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十分有帮助。

《怎样加快溶解》教案 篇2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自然(人教版)第六册《怎样加快溶解》说课设计长乐市鹤上中心小学 林晓芬一、教材分析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自然(人教版)第六册第7课P22-24 关于《怎样加快溶解》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水能溶解别的物体的性质后,进一步指导学生研究“怎样加快溶解”。二、学生知识水平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分析,学生刚刚学习了水能溶解别的物体的知识,这是本课学习的主要知识基础,但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比较浅显,知识不成体系,自主探究的能力不强,很多方面需要教师指导;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喜欢动手但不能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根据学生的这些现状,本课的组织教学过程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十分重要。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知识水平现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部分:1、知识目标: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建立在学生知道水可以溶解别的物体知识的基础上,关于溶解的知识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是他们生活中已有经历过的事情,而且在学习本课知识之前学生刚刚学习了水能溶解别的物体的性质,对于同一种物质(如白糖)同样在水中溶解,应该怎样加快溶解,这就需要学生通过探究,即经历“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的科学认知过程,认识用搅拌、加热和把要溶解的物体研成粉末的方法可以加快溶解,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当溶解的条件变了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2、能力目标:通过组织进行猜测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猜测是进行科学探究中的一个常用的方法;通过组织学生根据探究活动的条件要求,学习自行设计实验来认知搅拌、加热、把要溶解的物体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的方法,掌握一种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对比实验的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概括能力以及学生在今后学习其他的科学知识进行科学探究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3、情感目标: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索、与人合作团结协作的科学态度。从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产生不同的结果中感悟辨证唯物主义思想,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4、本课的教学重点:认知搅拌、加热、把要溶解的物体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的方法。本课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找出不同的对比实验条件并自行进行设计实验方案。四、教学的策略针对以上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方法与过程的设计中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学习采用游戏比赛“每组一粒粗盐,放入水中,看哪组的粗盐在水中先完全溶解了?”导入就如同在平静的水面投进了一块石头,激起圈圈涟漪……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在学生动手实践并交流自己是如何做的基础上引出问题,即:课题—“怎样加快溶解”。我对这个游戏的设计考虑到实验条件的影响,给每一小组的水杯中的水量大致一样多,水温相同,粗盐也一样大小,这样,游戏结束的时间就相差不大。(二)顺水推舟,打好实验基础接着教师提出新的任务:每一组给的粗盐一样多,放入同量同温的水中,让粗盐完全溶解需要多少时间?这个过程只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猜测的结果,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验(注意计时)验证,实验结束后再让学生与原来的猜测结果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白猜测往往与结果有差别,这个实验的计时是为下面进行加快溶解做准备的,不然学生并不清楚通过搅拌、加热、把要溶解的物体研成粉末可以缩短溶解的时间,对“加快”的认识就显得含糊不清。(三)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通过上面的实验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说出如何加快溶解的方法,通过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引导明确通过“搅拌、用热水(加热)、把物体研成粉末”等方法可以加快溶解,然后再让学生设计实验的方案。(四)推波助澜,组织学生交流总结当学生自主探究验证后,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归纳提升。分三层:1、抽取学生的“实验计划记录表”视频展示。2、集体交流讨论和评议,讨论实验方法是否合理?你有什么补充和建议?明确实验是在哪些相同条件和某个不同条件下所产生的怎样的结果。 3、引导学生归纳概括,知道什么是对比实验,明白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五)水到渠成、回归生活、拓展延伸1、比赛延伸:想办法,比一比看哪一组能使方糖溶解最快?这一环节,既激发了儿童主动、自觉探索的愿望和热情,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富有创新意识,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整合重组、拓展延伸。2、课后作业:(生活小常识)--在奶粉中拌入糖后冲入热水,可加快奶粉的溶解速度,这是为什么?请大家回去思考。体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六)注意控制实验条件 本课是实验课,加快物体溶解的实验条件是多个的,水量、水温、溶解物的量、溶解物的颗粒大小、是否受到搅拌等,如不加以控制,就会因同时有几个条件的变量而影响实验的结果。在教学中,我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的组织注意努力做到有序,按不同的实验内容分别采用“扶”、“放”的方法进行实验。“扶”学生探究验证搅拌可以加快溶解,了解对比实验的方法。“放”学生自主探究验证“用热水、把物体研成粉末”是否可以加快溶解,初步学会对比实验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实际上就是在控制实验的条件,放是必须的但却是有条件的。五、贯穿教学设计中的理念1、以“人本主义”理念展开教学设计人本主义理念强调以人的价值的实现,情感体验的满足,精神的健康,创造力的激发为教学的宗旨。它重视个性的交往,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本节课的设计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来设计教学的五个环节。2、以“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理念设计学生的探索过程《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更是一种教育观念。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本课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实验,主动参与讨论研究实验方法,在随后的对比实验中又放手让学生去自行探究,使学生经历实验结论的产生过程、分析出实验条件与结果的关系,从而渗透什么是科学探究的教育。正如一句谚语所说: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本课教学设计的特色是:整个活动以学生动手为主,给学生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自行探究中,经历发现的过程,全员参与、合作完成,促进学生间交流和团结协作。以上是我对《怎样加快溶解》一课的教学设计,希望今天的说课能得到各位领导、老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