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纸(通用12篇)
时间:教案网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网络4.2 纸 篇9
教学目标:
1、 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 正确认19个生字,会写10个字。认识三个多音字“重”、“便”、“了”。
3、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纸的用途以及有关纸的常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纸的用途和纸的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纸的用途和纸的知识。学 具准 备搜集各种各样的纸
教具准备:
有关纸的课件
板书设计:
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生互相交流自己拿来的纸的名字。
2、学生欣赏课件,进一步了解纸的文化。
3、教师读课文。
二、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开始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小组互相解决。
2、引导学生说一说明白了什么。
3、分角色朗读课文。
4、 在对课文理解的同时,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
5、 去掉拼音读一读读生词、生字。
小组互相读课文。
三、书写生字
1、重点指导“便”、“骨”、“改”、“钱”四个生字。
2、其他生字学生独立书写。在自己写生字之前,先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再下笔。
四、课内延伸
1、把自己知道有关纸的常识下在小本本上。
2、办一次有关纸的板报。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孩子们能够对纸有更深的了解,增加对纸的认识,而且通过自己的整理与搜集,更增强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热爱。
4.2 纸 篇10
活动目标:
1.学习把圆形剪去一角并粘贴、添画出不同动态的小鱼。
2.体验与同伴一起创作小鱼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彩纸若干、蜡笔、剪刀人手一份、垃圾筐;范例,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1.出示范例,激发兴趣。
河里小鱼游啊游,摇摇尾巴,点点头,一会上一会下……小朋友,你们喜欢这群快乐的小鱼吗?仔细看看小鱼的嘴巴和尾巴,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原来小鱼的尾巴就是小鱼嘴巴上剪下来的一个角呀,教师演示将小鱼的尾巴拼在嘴巴上变成一个圆。
2.播放多媒体课件,示范讲解。
(1)学习对折剪圆形
出示方形彩纸,你们会用剪刀将正方形变成圆形吗?你是怎么变的?
个别幼儿演示,教师播放圆形剪纸示意图讲解要领:单边朝下,从左端画弧线到右端,画的时候尽量碰到上面的双边。
(2)播放小鱼剪纸示意图,学习把圆形剪去一角并粘贴、添画出不同动态的小鱼。
看看老师用圆形纸是怎么变出了小鱼的,讲解制作步骤。
教师重点示范剪去圆形一角的方法:将圆形三次对折进行等分,引导幼儿按自己的想法确定剪角的大小,并启发幼儿粘贴出朝不同方向游动的小鱼。
3.播放背景音乐,幼儿学做“快乐的小鱼”。
(1)交代要求,幼儿操作。
(2)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多剪几条鱼,贴的时候让小鱼往不同的方向游,提醒幼儿给小鱼添上眼睛,并尝试添画背景(水草、泡泡……)。
(3)教师重点帮助能力差的幼儿。
4.展示作品
(1)幼儿相互欣赏作品,评选出最漂亮的小鱼;
(2)幼儿和小鱼一起跳《欢乐舞》。
4.2 纸 篇11
活动名称:艺术活动 《 漂亮的小手绢》——染纸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激发幼儿染纸的兴趣。
2、引导幼儿学习宣染的基本方法。
3、通过染纸活动培养幼儿初步表现美的能力。
重难点分析:
1、重点:学习宣染的基本方法。
2、难点:幼儿能不断变换纸的折法,染出不同图案的纸样。
活动准备:
各种调好的颜料和宣纸、两个展板、卫生纸、调色盘、宣染作品、宣染衣物、录音机、音乐带、丝巾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时间大约5分钟)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件非常漂亮的东西,你们想
不想看呀?跟我来,小朋友站好了,掀开布,这么多漂亮的画,
我们一起来欣赏。小朋友看这些画跟我们平常画的画一样吗?
(色彩的对称、线条的模糊、有折痕、纸不一样等)这样的纸叫
宣纸(让幼儿说一边),请小朋友摸一摸,宣纸很软,特别容易
吸水。再看上面都有什么样的图案?(有圆的、有横条状的、有
方的等)
二、展开:(时间大约20分钟)
1、提问:小朋友你们谁知道这些作品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请幼儿谈一谈。它们不是画出来的,而是染出来的,怎么染呢,先请小朋友上位,看老师。
2、介绍材料:小朋友看我手里拿的是什么?宣纸。宣染用的材料有宣纸和各种水粉颜料,选用宣纸是因为它吸水力特别强。
3、讲折纸方法:刚才在看展览时,有小朋友说宣纸上有许多的折痕,那是因为在染
4、讲解染色的方法:宣染的方法是很多的,小朋友看第一幅图他的花纹是什么样的?它用的方法是染边法,只染图纸的边;第二幅图他的花纹看上去是一块一块的它用的是染角法,只染图纸的角;最后一幅他的花纹像什么形状?这幅图用的是边角都染法。刚才老师给小朋友简单介绍了几种有染边的、有染角的、有边角都染的,小朋友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你们想先染那一种?先来学习染边的(教师示范),先将纸折叠,然后把叠好的纸的一个边轻轻地占上水粉颜料,马上拿起让颜料自然阴开。然后在染下一个边,每次染选择1—2种颜色。染好后将纸轻轻地打开,晾干即可。染角的,它是指将纸的每个角都染上不同的颜色,染的步骤跟染边一样,我请几个小朋友来试一试(教师小结)。第三种是边跟角都染,你可以染两个角,一个边:也可以一个角两个边随意,谁想来试试?请几个幼儿尝试。
4、幼儿染纸:他们染的真漂亮,其他小朋友是不是也想试一试,老师今天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的“小手绢”,请所有的小朋友都来尝试一下,看谁染的“手绢”最漂亮,小朋友愿意吗?在染之前先请小朋友一起来折“手绢”,看能着出多少种图形,教师小结。一起染“手绢”,教师巡回指导。
5、教师小结。比一比看谁染的漂亮,让染的好的小朋友谈一谈是怎么染的,用的什么方法。今天小朋友都学会了宣染,而且染出了这么多漂亮的“小手绢”,你们表现的真棒。
6、展示会:小朋友看老师跟刚才有什么不一样吗?这块漂亮的丝巾就是印染出来的,其实在生活中还有许多印染的东西,小朋友看这些小衣服、书包、帽子都是用染出来的,我请几个小朋友来穿一穿它,你们穿的衣服真漂亮,你们能站到台上给我们展示一下吗?放音乐,幼儿时装表演。其他小朋友我们也拿着自己染的“手绢”上台展示一下好吗?
三、结束:(时间大约5分钟)
请小朋友把染好的“手绢”拿给其他小朋友看一看,也来教给他
们。
4.2 纸 篇12
[案例]小学数学北师大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折纸练习课)教学片断
执教者在完成《折纸》(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后,设计了本节活动课。整个活动过程以学生动手折、涂、说、练为主线,设计活动方案,目的在于练习巩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借助活动化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活动步骤:1、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纸片,折出份数不同,大小相等的图案,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涂上面积不等的部分颜色。
2、说出涂色部分所表示的分数。
3、同伴合作把说出的两个分数加或减,列式并尝试解答。
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在上述案例中,执教者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年龄特点设计了几个活动步骤,课堂氛围显得十分活跃。在整节课中,学生不仅认真的参与活动实施,教师也能恰当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特别教师关注的不单单是学生操作、表述过程的完整性和流畅性,而且十分重视学生在尝试练习和上台板演阶段知识的转化、探究、应用过程以及在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显然,执教者关注的不只是活动步骤的设计,而且重视在活动中提升学生认知——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什么是数学活动?什么是数学活动的价值取向?数学活动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富含“数学味”的活动,含有较高的数学思维成分在里面,而非一般意义上的肢体活动或单纯的动手操作活动。它的价值取向有二:一是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方法和结论,丰富其情感体验;二是在活动中培养严谨认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能力,并成为一种习惯。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该执教者为什么能落实好数学活动的目的?笔者认为,首先该教师对数学活动的含义及开展数学活动的意义理解到位,对开展数学活动的价值取向也能深入思考,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不会陷入只重形式,淡化实效的误区。其次在这里活动是为进一步巩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为后续的运用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准备。本节活动课是在前一节课学生刚刚掌握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基础上设计的,教师不只关注折纸的活动形式,更注重引导学生对活动的抽象与概括。活动形式仅仅是手段,巩固计算方法才是目的。如果不把活动形式当作目的来追求,重视数学活动的价值取向,必然大幅度提升数学活动的实效,这也是本节活动课成功的原因所在。